沙巴体育平台

图片

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

优秀校友1:

一位有态度的环境催化新秀

尹顺利校友2011年毕业于我校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硕士研究生学历。毕业后一直从事大气污染物治理领域催化技术研究与应用工作。

“毕业后我就做了一件事”,这是他对于自己5年工作经历的评价,恰如他一贯的低调。他所说的“一件事”,正是国家“十二五”以来大力推行的大气污染物治理中脱硝及VOCs催化剂相关技术开发工作。正是他坚忍不拔的解决各种疑难杂症、不分昼夜的无私奉献、“克己自律,勤朴务实”的严谨工作作风,使其在短短的工作经历中,屡屡破解一个个技术难题,成功拿下多项省部级大奖。

一、不为杂音所扰,只为最初的梦想

尹顺利参加工作后,身边不止一位朋友问过他同一个问题:“你为什么选择催化剂?”而他的答案都是“我喜欢催化剂”。他认为自己很幸运,因为他“初中时对于化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高中时发现催化剂非常神奇,且对于降低能源消耗具有重要作用,大学、研究生期间更是学习了相关专业,最后也从事了催化剂研发工作。”因此对于这第一份工作,他更是视为实现梦想的机会。他希望自己也能像催化剂一样,虽然渺小而平凡,但能够发挥更大的能量,参与中国梦这一个巨大的“化学反应”,做出自己的贡献。相信也正是这份热爱,以及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使命感,才使得其在工作中表现出了异乎寻常的默默付出。

工作中的尹顺利,“加班”是他的新标签,同样也引来了新“声音”。除去客观原因,他在晚上睡觉前和周末的大部分时间都会到办公室、实验室里面呆着,有些时候是工作需要,必须尽快完成工作任务;有些时候是他感觉自己的技术知识储备不足,需要抓紧时间“充电”;有些时候是上网了解行业内最新发展动态... ...对于这些,大家看到的只是他忙碌的身影,却大都不了解事实真相,因此招致不同的解读:有投以赞许的声音,对于这种坚守与热情竖起大拇指;也有的当面提出善意的建议,应该考虑一下工作效率,学会自我管理;还有的直接提出质疑,认为这是在引起领导注意的“小聪明”。面对不同声音,他深刻反省自己,细化工作拆解,提升工作效率;对于别人的质疑,他用实际行动证明,他是在坚持做自己喜欢的事情。5年来,正是这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态度,使他顺利完成所负责的10余项省市及企业级重大科技项目。

二、不为困难所惧,只为责任的担当

尹顺利与团队成员讨论实验方案 蒋李涛摄

虽然一路学习化学相关专业,而入职之初的尹顺利对于脱硝催化剂还是有一些“陌生”。当被分配实施失活脱硝催化剂再生技术开发项目的时候,他没有畏难退缩,而是努力学习催化剂失活及再生物理化学原理、文献资料,快速掌握了科技项目实施所需要的理论知识;他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克服各种客观实验条件不足,开展小试、中试、大试等级别失活催化剂再生工艺探索实验。在大量的实验数据中,他一次又一次的进行排查、模拟、分析推演,保证实验结论的可靠性;对于实验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他首先制定可行的实施方案,并明确安全应急预案,同时不厌其烦的叮嘱实验人员注意安全防护用品的佩戴,一有空闲便抢着干各种脏活、累活;在白天完成实验后,尹顺利通常需要在晚上进行一天工作的总结,并协调安排第二天的工作计划,保证实验按照既定进度快速有序推进。

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由其主导的燃煤失活脱硝催化剂再生技术成果顺利实施了转化。在再生生产线建设期间,尹顺利主要从再生工艺技术层面参与了项目的工艺设计、厂房布置、设备设计选型、系统调试及技术文件编制等工作。尹顺利积极配合相关单位完成可行性研究报告、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安全预评价报告、职业病防控预评价报告、初步设计、能评报告等的编制及修改工作,向各咨询单位提交所需各种技术资料近百份,各项项目前期流程的顺利获批,保证了项目建设的及时开工。整个过程中,尹顺利通过不断的学习,突破专业知识限制,兼顾工艺设备布置对生产流畅性、方便性的影响,最终形成了一套完整的SCR脱硝催化剂再生生产工艺技术及厂房布置方案。脱硝催化剂再生项目涉及的关键设备多为非标产品,尹顺利在没有成熟项目参考的情况下,经过与项目组其他成员的反复调研、讨论、实验,最终确定了各非标系统的关键性能指标,有效突破再生生产线产能瓶颈。

此外,基于再生生产线最终目标技术要求,尹顺利还积极开展调试所需物资及各项标准、操作规程的制定,组织相关技术培训;设计生产线设备单体及系统调试的操作工艺流程;针对未达标的系统,积极参与整改过程。保障了再生生产线调试及时完成及各系统高标准的使用效果。据悉,由该生产线再生后的催化剂,各项指标达到甚至超过项目立项时设定的技术指标,并顺利完成技术的生产移交工作;经过30余个生产项目的考验,证明已投运的再生生产线各工艺设计、设备选型、厂房布置合理。

三、不为成绩所困,只为心底的情怀


尹顺利开展催化剂制备实验 金震楠摄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他丝毫没有因为取得的成绩而骄傲,反而以更大的工作热情投入到新的项目中。在完成催化剂再生技术开发后,宽温度窗口催化剂的开发任务又落在了他的肩上。尹顺利积极与合作高校进行技术交流,开展催化剂配方优化调整探索实验,并调整催化剂生产工艺,共进行小试、中试级别实验近20次,每次生产大试他都守在生产一线观察记录实验现象,不放过任何存在的技术问题。最终,成功掌握了宽温度窗口催化剂的设计生产技术,填补了国内在该类型产品上的空白。应用该技术的温州#5、凤台#1等近10台机组目前运行稳定。该项目于2016年12月顺利通过验收,评审专家一致认为该技术成果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

四、不为骄躁所缚,只为坚守的务实

“宝剑锋自磨砺出”,经过5年的历练尹顺利终不负众望成功“亮剑”。先后承担宁波市重大科技专项1项、浙江省能源集团科技项目10余项。共获授权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8项,在申请专利14项。先后在领域内核心期刊等发表论文6篇。

其中,《燃煤脱硝失活SCR催化剂再生技术开发及应用》项目获授权国家专利7项(含发明专利4项),发表论文9篇(SCI收录8篇),编制《烟气催化脱硝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著作1册。项目建成再生生产线1条,获得浙江省环保厅颁发的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已完成30余个机组约7500 m3催化剂的再生,近三年新增销售收入近亿元、利税逾千万元,节省脱硝成本约1.4亿元,削减氮氧化物约11.7万吨/年。成果延长了脱硝技术产业链,实现了危险废物的资源化利用,将催化剂利用率由30%提高至60%-100%,对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本项目先后获得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电力创新奖科技进步一等奖、浙江电力科技进步一等奖、浙江能源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电力科技进步三等奖等重大奖项。

此外,由其主持的《SCR脱硝催化剂宽温改性技术开发及示范应用》项目,也于近期获得浙江电力科技进步一等奖、浙江能源科技进步一等奖等重要奖项。

尹顺利负责的再生技术、宽温及低SO2氧化率等主要技术已实现工业转化,为超低排放实施、降低脱硝成本提供技术保障,提高了电厂清洁化生产水平,为浙江省创建国家清洁能源示范省奠定基础。上述项目累计创收达数亿元。

“一直走在成长的路上”是尹顺利对于自己的定位,也是对“工匠精神”、“共产党员”的另一种诠释。正是这种一次又一次的不断突破自我极限的努力,以及带着对催化剂无比喜爱的情怀产生的坚守与付出,使得他的环境催化研究之路看起来像他的名字一样顺顺利利。相信在未来,这位带有使命感的环境催化新秀会继续砥砺前行,将这份有态度的“党员先锋”进行到底。

 

 

优秀校友2:

一位有韧劲的新型煤气化技术开拓者

郑征校友2011年毕业于我校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硕士研究生学历。毕业后一直在新奥能源研究院煤基低碳国家实验室从事煤基低碳清洁利用研发工作,包括煤加氢气化联产天然气和芳烃油品技术及下游油品和半焦高附加值利用研发。

“毕业后我只做了一件事”,这是他对于自己5年工作经历的评价,恰如他一贯的低调。他所说的“一件事”,正是国家“十三五”以来大力推行的煤炭分级分质清洁化利用——粉煤快速加氢气化联产天然气和轻质芳烃油品的开发工作。正是他积极进取、善于思考和坚忍不拔品质,在项目推进及工程化放大过程中解决了众多难题,探寻出较优的油气联产工况,保证了400吨/天煤加氢气化示范项目的成功运行。

一、学以致用,勤能补拙

郑征参加工作后,很多朋友问过他同一个问题:“你为什么选择煤化工?”而他的答案都是“我想把煤变白”。众所周知,中国的能源结构为“富煤、贫油、少气”,传统的煤炭利用方式能效低、污染大,能否有一种方式能让丰富的煤炭资源转化为稀缺的油气资源,以降低对油气资源对国外进口的依赖,他认为自己很幸运,因为他从小就出生在煤化工之家,父母都是煤化工工人;大学、研究生期间学习了化工相关专业,最后如愿从事了“煤变白”——煤加氢气化的研发工作,因此对于这第一份工作,他更是视为实现梦想的机会。虽然在煤加氢气化团队里自己很渺小,但是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勤奋和扎实的化工知识,能够贡献出自己的力量,让自己变得不平凡。

工作中的郑征,“数据处理及分析”是他的新标签,每次加氢气化实验几乎都离不开他的身影,复杂的检测、运行数据在他手中都变得有条理、有规律,从最初的参与实验、数据初步分析的助理研发工程师,渐渐成长为实验计划制定、运行和数据分析总结、技术方案制定及经济性评价的研发工程师。此外,他还参与了气化副产品半焦和芳烃高附加值利用的研发。“没有完全对口的专业,哪里欠缺就补哪一块”是他从业5年的最大体会。为适应团队的需要,他主动学习煤化工相关理论知识及煤气化相关工艺,熟悉化工建设、运行及设计相关标准,空闲时间阅读《煤炭气化工艺与操作》、《大规模煤气化技术》、《化工设计手册》、《技术经济学》、《半焦利用》等书籍,此外还积极查阅相关国际国内文献,来寻求实验过程中的合理解释以及相近项目进展。他认为自己不聪明,但是他坚信唯有勤奋学习才能适应社会,成就自我。

二、迎难而上,勇于担当

化工领域非常广泛,作为化工的分支,煤化工的理论知识对入职之初的郑征显得有一些“陌生”。当被分配实施10吨/天粉煤快速加氢气化开发项目的时候,他没有畏难退缩,而是努力学习煤加氢气化相关文献、常规煤气化指标计算和煤热解油品收油方法等资料,快速掌握了科技项目实施所需要的理论知识;他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PID及设备图深入熟悉了项目工艺流程及运行注意事项,装置累计运行了2000余小时,进行了不同煤种、温度、压力、氢煤比、停留时间对产品分布影响规律的工艺探索实验,得到的最优的工艺生产条件,并先后应用于50吨/天装置改造及400吨/天示范装置的设计。在实验数据处理期间,他一次又一次的进行排查、模拟、分析推演,保证实验结论的可靠性,并将涉及的工况整理成台账、总结的规律绘制成报告。截止到目前,他编写的实验报告等各类报告近百篇,为项目的工程化开发做出较大贡献。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参与的项目出色的完成国家“863计划”课题,并获得了河北科技成果、新奥集团科技成果二等奖。该项目于2016年12月顺利通过验收,评审专家一致认为该技术成果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

三、戒骄戒躁,释放激情


                    郑征在内蒙古达拉特旗示范装置中控室

郑征在内蒙古达拉特旗示范现场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他丝毫没有因为取得的成绩而骄傲,反而以更大的工作热情投入到400吨/天煤加氢气化工业示范及半焦、油品的高附加值的两个新的项目中。在10吨/天煤加氢气化工艺研发及50吨/天工艺改造后,400吨/天示范装置热回收及粗油分离工段研发和运行以及半焦和油品高附加值利用的开发任务又落在了他的肩上。400吨/天示范装置方面,郑征先后开展了半焦下料及防堵塞、油品分步冷凝及防堵塞、油/醇/水三相分离和加氢过程油品转化规律的研究,并与废锅、过滤器厂家积极沟通可能出现的问题及风险点,为示范的运行提供了保障;在半焦利用方面,他先后开展了不同浓度、温度水蒸气半焦活化研究、半焦吸油性、半焦制型煤等研究,在《煤炭转化》、《化学工程》等核心期刊上发表了相关文章,为半焦高附加值利用提供思路和方向;在油品的高附加值方面,进行油品蒸馏及详细组成研究,并积极与合作高校进行技术交流,开展油品分离精制、结晶等方案,为未来千吨级煤加氢气化工艺开发指明了方向。



四、硕果累累,贵在坚持

“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经过5年的历练,郑征终不负众望成为项目组中流砥柱。作为煤基低碳国家重点实验室研发工程师,先后承担国家“863计划”和“十三五重点专项”2项、河北省科技项目2项,并获得河北省科技成果和新奥集团科技成果证书,共获授权及在申请专利共计40项,其中包括授权发明专利12项,实用新型专利12项,在申请专利16项。先后在领域内发表论文4篇,包括SCI二区1篇,核心论文3篇。

其中,《一种油品回收系统》作为采样系统装置设计专利已在10吨/天装置上得以应用,成为评价加氢气化性能的重要途径之一。与化工部第三设计院合作的《一种加氢气化冷却排焦系统及其工艺》和《一种加氢气化合成气的净化分离系统及其工艺》已在400吨加氢气化装置上得以应用,成为世界首套百吨级别的煤快速加氢气化装置,《一种废水净化装置》作为“发现.2018中国科技创新发明优秀成果奖”提名,受邀参加第十五届中国科学家论坛。

授权专利、论文及相关证书

“学如才识,不日进,则日退”是郑征的座佑名,也是平时激励自己进取的方式。正是这种学习的韧劲以及一次又一次的不断突破自我的努力,使得他在科研道路上能够勇往直前。相信在未来,这位带有使命感的新型煤气化开拓者会继续砥砺前行,为中国的“煤变白”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