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故事】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王利:以爱心育人 铸无悔师魂
发布日期:2017-09-11 点击量:编者按:传道授业解惑,他是一位倍受学生拥戴的孩子王;荣誉等身,似乎达到了一名乡村教师无法企及的高度,可他其貌不扬,老实得有些木讷,探究其从教心路,什么是他最大的心得?坚守师德底线,方能扛起肩头责任;全心全意去爱,教育才能春风化雨。本文为您讲述我校优秀校友、1999届政治学专业毕业生王利的感人故事。
在第33个教师节到来前夕,教育部公布了2017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名单,黑龙江省龙江县黑岗乡中心学校教师王利名列其中。9月10日,中央电视台《道德观察》栏目以“教师节特别节目——点亮人生的灯”为题播出了王利的事迹。
大学毕业,为反哺,他放弃进城机会,返乡任教;参加工作,承父志,十几年如一日,助残童圆求学梦;德爱融教,不让一名同学掉队,培养出一批批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严格要求自己,始终践行着一名共产党员的职责,起到了模范带头表率作用。他就是龙江县黑岗乡中心学校教师王利。
一、扎根农村,回报家乡
1999年,王利从克山师专毕业后,品学兼优还是学生会干部的他本来可以被优先安置到县城工作,但他还是义无反顾地主动回到了家乡龙江县靠山种羊场学校,像他父亲一样,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乡村人民教师。
尽管家乡的教学条件差,却丝毫没有阻挡住王利对农村教育的热情与执着,以及对家乡孩子的挚诚爱心。他没有丝毫怨言,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和对教育事业的奉献精神,扎根农村,努力工作。十几年来,他始终肩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使命,恪守着“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职业准则,传授知识,奉献爱心,使学生的智慧之门豁然洞开,希望之火燃起,生命之花璀璨芬芳。
二、传承父爱,残蕾绽放
一个身患严重残疾的孩子,被母亲无情的抛弃,周围的人也嫌弃他们父子,不愿与之往来。孩子渴望知识,渴望行走,渴望有人能做他的朋友,然而现实却无情地剥夺了他的这些权利。一个刚参加工作的教师,勇敢地走进了这个家庭,用十几年的行动让一个孩子浴火重生。
从成为教师的那天起,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下,他就利用课后无私地辅导和救助一名身患先天性脊髓外膜膨出症的孩子,十几年时间,爱心终于创造出奇迹,这个从未走进校门的残疾孩子如今靠王利传授给他的知识得到了一份不错的工作。
这个孩子叫樊仪峰。记者曾多次采访他。提起王老师,小樊声音变得哽咽,他告诉记者,王老师一家人对他恩重如山,没有王老师的父亲和王老师,就没他的今天!樊仪峰激动地说:“我小时候患病时,下肢几乎没有知觉,行动靠爬,不能像正常孩子一样背起书包上学。王老师的父亲得知后,就经常给我辅导功课。后来,王老师大学毕业后就把照顾辅导我的担子从他的父亲那接了过来。2002年,王老师的父亲病逝,家里的重担都压在了王老师的肩上,工作、农活、供弟弟妹妹上学,就在这种情况下,王老师从未耽误给我辅导功课,让我完成了全部初中课程。也许说出来人们会不相信,王老师做这些都是义务的,没花过我家一分钱。相反,为了治好我的病,他为我联系医院,四处筹钱,使我顺利地进行了手术,能像正常人一样站起来。不仅如此,王老师为我联系成立了移动收费网点,向别人借钱把我送到哈尔滨,让我学习数码技术。你说,这样的好人上哪儿找啊!这样的恩情我几辈子也报答不完!”
小仪峰的神经末梢没有知觉,每天只能在炕上艰难地爬来爬去。到了上幼儿园的年龄,小仪峰却不能像别的小朋友那样,蹦蹦跳跳地走进学堂,在每天上学和放学的时间,他都趴在窗户上,望着背着书包的学生从他的视线里慢慢消失。这双渴望知识的眼睛,深深地触动了身为教师的王利父亲的心,他要给小宝一个平等的学习权利。于是,他每天下班后都来到小宝家里,教小宝功课。
王老师深深记得,第一次迈进仪峰家的情景:“那是怎样的一个家啊?两间土屋残破不堪,屋里特别脏乱,炕上铺满了他尿湿的衣物,地下到处是他的尿迹,满屋充满了他的尿骚味,刺鼻难闻,我当时几乎要呕吐出来。小仪峰当时蜷缩在墙角,眼里流露出的是一种与他年龄不相符的沧桑。他还是个孩子啊!他应该有正常人的生活,他应该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命运对他真是太不公平了。从那一刻,我心里油然而生出一种责任,我要尽我最大的努力,让他拥有一个充实的童年。”于是从这天起王利便主动承担起对他关照生活、辅导学习的重任。
他白天上班,晚上照顾辅导小仪峰,两地之间,劳苦奔波。小仪峰因不具备独立学习能力,教辅起来,可谓困难重重,费尽心思。一切都要从零开始,拼音不会读,王利就一个一个教,字不会写就手把手教,对于小仪峰的点滴进步,他总是及时给予表扬。多少次一道简单的加减法算术题,也要反复的给他讲上很多遍,一直到他弄懂为止,王利却不厌其烦.每天都要辅导几个小时。污浊的空气中夹杂着刺鼻的尿骚味,每天都是强忍着才没吐出来。
对于他这样的孩子来说,他的心理非常自卑,看问题容易偏激,并且情绪容易波动,针对这些问题,为了帮他摆脱自卑心理,王利经常给他讲一些古今中外身残志坚的人是如何超越自我。并多次告诉他,身体的残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精神上的残缺,活着就要活出价值。慢慢的,小仪峰一步步摆脱了自卑的阴影,心境一天天光明起来。
在生活上,对他,王利老师更是百般照顾。为了减少他的开支,王利老师多次给小仪峰买了许多练习本和文具用品,并向高年级学生借来他们用过的旧课本给他使用。经常让妈妈把他穿过的衣服改后送给小仪峰和他的父亲穿。王利家的生活很不宽裕,特别是2002年父亲病逝以后,家里的重担全部落在王利的肩上,工作、农活、供弟弟上学,重重重担把他压得疲惫不堪。但他仍每天坚持不懈到小仪峰家做辅导,一辅导就是几个小时,每天辅导完回家都与星月为伴,十分辛苦,但看到一个残缺的生命在渐渐的强大起来,王利老师心里却很欣慰。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笑容开始在小仪峰的脸上浮现,他明亮的眼睛闪着自信的光彩。
为他辅导,为他联系医院、筹钱看病,几乎牺牲了王老师所有的假日。并多次骑自行车驮他到乡县民政和残联求助。家里的活顾不上,他的妻子开始埋怨他:“他值得你这样吗?能认识点字就可以了,你多余操这心。”王利说,他帮他不但是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让他自强自立。一次,王利特意把妻子带到仪峰家,妻子看到后深感同情和爱怜。从那以后,王利的妻子不再埋怨他了,有时还提醒王利该去小宝家了。特别是2004年8月,由于体制改革,他被调到黑岗中学任教以后,两地相距几十里,下雨天,自行车骑不动就推着,推不动就扛着;脚在泥泞中艰难的跋涉,冬天,寒风凛冽,顶风冒雪,两地奔波,很是辛苦。有很多人对此不理解,对王老师说:“王利,你和他非亲非故,你能做到这些己经是很了不起了,既然己经调走了,不正好卸下这个包袱吗?你来回奔波又是何苦,你图个啥。”是啊!王老师到底图什么呢?有时他也不禁在问自己。他为的是良心上的安慰,为的是一个教师的责任,为的是一个孩子的未来,他说这就足够了。
四处奔波,几经周折,终于为他争取到了手术的机会,2008年年初哈医大的医生为他进行了手术,手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他的脚趾神经渐渐有了知觉,为了使好转的病情进一步强化好转,2009年3月王老师又为他联系到河南进行了二次手术,现在农田种收、家务活他都能帮父亲干了。
为了使小仪峰能有一份工作,自食其力,王老师为小仪峰联系成立了移动收费网点,每月的收入基本上够家里的生活费用,后来,王利又为他筹集学费到哈尔滨摄影技术学校学习数码照片设计。现在在北京工作,工作十分顺心,仪峰对生活充满了信心。
寒来暑往,春秋冬夏,十几年的努力换来了一个孩子的健康生命;十几年的付出让一个无知的孩子成长为今天能系统运用知识的中学生,并能自食其力。王老师觉得他做的一切都值了,并相信他将来一定会成为一个有益社会的人,去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王老师用爱心创造了奇迹,我们相信爱的奇迹会继续延续……
三、教书育人,桃李芬芳
担任班主任以来,王利所接管的班级都能在很短时间内,形成团结向上的班集体。有很多老师不解,问他:“为什么每个班一到你手上,在很短时间就管理的那么好,你是不是有什么绝招?”王老师的回答很简单:“对父母离异的孩子多一些关心;对留守儿童多一些爱心;对基础差的学生多一些耐心。”
王利就是这样一个人,因工作需要,曾教过语文、英语、化学、政治等多种学科,并担任班主任工作。他不仅注重学生在成绩上的收获,更是竭力使学生能够健康茁壮地成长,因此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动力,赢得了学生们发自内心的尊重和敬爱,赢得同事的敬佩。多年来,王利的学生已经有300多人考上了全国各大、中专院校。
大学毕业后,他长期担任毕业班教学工作,白天忙没有时间,他就常常利用晚自习后去家访,了解每个学生的家庭情况与家长共同研究教育学生的办法。常常家访完回到家时已是晚上十点多,第二天早上还要5点多起来准备上早课,虽然很劳累,他却孜孜不倦。作为班主任,他把满腔的热情和全部的爱都倾注到了学生身上,用真心呵护班级的每一个学生,在思想上、学习上、生活上给予关心,他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栽培他们,用爱心去感化他们,尤其是对学困生,通过多渠道、多形式、多激励的办法做他们的转化工作。
每年寒暑假,王利都会利用假期给学习稍差的学生义务补课。有时赶到中午,他还留家庭困难的孩子在自家吃。一些家长过意不去,往他兜里塞钱,却被他婉言谢绝。他说:“只要我的学生能出息,我苦点累点都开心。”
他用真爱对待每一名学生,学生小李曾经纪律散漫、基础差、学习缺乏主动性,学习成绩差,但是非常聪明。他找准教育切入点,和他交朋友谈心,得知他沉迷于网络游戏荒废了学业,他“对症下药”,用很多真实事例向学生讲述网络游戏对于学生危害,使学生逐渐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王利为帮他重新树立起学习的信心,不仅抽出许多时间给小李补习基础课程,又给他买了一些学习资料,使他尝试到了学习的乐趣,学习成绩有了质的飞跃,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高中。
对优等生和学困生他一视同人,让他们享受平等的教育,从不挖苦,讽刺和遗弃任何一名学生.对沉迷网络的学生他讲求方法,进行耐心的思想教育、加强沟通,逐渐使孟祥谦、李玉雷等多名同学从中走出来,现在他们有的考上了大学,有的学习专业技术,都已经有所作为;对一些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我不断的寻因求法,加强心理调适,逐渐使他们心理变的阳光起来。
每年他都要支助生活有困难的学生,以使他教的每位学生都能愉悦的学习和生活,不使任何一名学生掉队。
2005年毕业的刘岩同学父母离异,父亲常年在外打工,他与年迈的奶奶一起生活,平时他是奶奶和老师心目中的乖孩子,成绩一直很优秀,但临近中考时,他的成绩急剧下降,情绪低落。他看在眼里,急在心上,觉得这期间一定有原因。于是与他的奶奶联系了解情况,找他谈心,得知它是难于支付读高中的学费。于是他帮助他想办法支付学费,这样刘岩卸下了沉重的思想包袱,中考以优异的成绩升入重点高中,2008年考取了华东科大。像刘岩这样,他帮助过的的学生还有很多。
真诚的付出,赢得了学生、家长和同事们的尊敬和信赖,王利多年来,多次被黑岗乡评为“我最敬佩的老师”和“我最敬重的同事”。
四、开拓创新,成果显著
在教育教学中,他追求卓越,与时俱进,治学严谨,成效显著,是一名学科骨干带头人。为了上好每一节课,不断钻研教材,不断探索教学方法和手段,努力挖掘教材。工作间隙,他总是广泛涉猎专业书籍和相邻学科的书籍,厚厚的一摞书成了他办公桌的标配。当别人在玩手机、侃大山津津有味时,他却对读书乐此不疲。别人笑他不合时宜,他也不争辩,他深知:厚积才能薄发,深入才能浅出。只有登上绝顶,方能一览众山小;只有技艺高超,方能左右逢源,游刃有余。
作为一名政治教师,他特别注重把德育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努力改变教与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求知探索精神,进行研究性学习,让学生走出课堂,学会学习。平时他更注重行为教育,以德育人,以德育促进智育。在课堂上经常开展爱的系列活动。活动讲求实效,贵在行为培养。
为了能胜任班主任工作,王利自费购买很多教育学、心理学书籍,不断给自己充电。他还仔细观察孩子们对什么电影、明星、歌曲、游戏感兴趣,他就亲自体验,努力做到与班级学生同步成长。课堂上、闲暇里,当王利就一些热点词侃侃而谈时,学生眼中流露出的不仅是钦佩,更是一种亲近。教师,只有放下高高的师道尊严,俯首甘为孺子牛,才能真正做学生成长的引路人。
付出爱心的同时,王利在工作上也取得不俗的成绩。他的数十篇科研成果多次在国家、省、市、县获奖并被发表并获得国家、省、市级奖励。获国家优质课一等奖、在县级“素质杯”优质课教学大赛中多次获得一等奖。2008年被评为市课改教学能手,市级说课大赛一等奖,2010年3月他的科研成果《正确加强引导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获国家级一等奖,并被国家教育刊物公开发表;去年六月份被教育部授予国家优秀成果一等奖和优秀科研先进个人奖励,并被应邀到北京参加表彰大会;2010年被评为市级骨干教师。
2014年被授予全国模范教师荣誉称号,在人民大会堂受到习总书记的亲自接见、2009年荣获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中小学优秀班主任等殊荣。2012年被评为国家优秀实验教师、多年来连续获县师德师风先进个人、县师德标兵;先后获县级优秀教师、县域优秀人才、齐齐哈尔市第二届青年教师园丁奖、市优秀教师标兵,黑龙江省优秀乡村教师奖、黑龙江省师德先进个人、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优秀班主任、市级骨干教师、齐齐哈尔市十大师德标兵、市教书育人楷模等荣誉称号2005年,他在市德育学会举办的德育活动评比中获一等奖;齐齐哈尔市课改教学能手,获市第二届青年教师园丁奖、市优秀教师标兵、齐齐哈尔市优秀团干部。
他以良好的人生态度,教书育人,无怨无悔,甘于平凡、乐于奉献,他德才兼备,他的品格、学识、工作方法、人生态度是大家学习的榜样。是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他是共产党员的典范。
“善待学生就是守住了一个个家庭的希望;以爱育人,就是点燃了一个个孩子的梦想。” --王利这样说。
(本文资料来源于央视网和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