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浙江省委一号文件新闻发布会
  • 主题2024年浙江省委一号文件新闻发布会
  • 时间2024年3月29日上午11:00
  • 嘉宾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厅长王通林;省委办公厅副主任陈可标;省委农办副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蒋伟峰等
  • 地点浙江省新闻发布厅(之江饭店会议中心三楼)
  • 简介2024年3月29日,浙江省政府新闻办举行2024年浙江省委一号文件新闻发布会,邀请浙江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厅长王通林;浙江省委办公厅副主任陈可标;浙江省委农办副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蒋伟峰;宁波市鄞州姜山归本水稻农场负责人汪琰斌出席新闻发布会,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发布会由浙江省委宣传部新闻发布处副处长徐伟伟主持。
  • 我要咨询:点击前往>>
  • 文字实录

    浙江省委宣传部新闻发布处副处长徐伟伟:

    各位记者朋友,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本场发布会也是“稳进立、挑大梁”主题系列新闻发布活动的第二场。

    昨天,省委省政府公布《沙巴体育平台坚持和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打造乡村全面振兴浙江样板2024年工作要点》,也就是今年的省委一号文件。今天,我们专门邀请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厅长王通林,为大家介绍解读省委一号文件。出席今天发布会的还有:省委办公厅副主任陈可标;省委农办副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蒋伟峰,以及宁波市鄞州姜山归本水稻农场负责人汪琰斌,他也是一位90后的农创客代表。他们将共同回答记者朋友关心的问题。

    下面,我们先请王通林厅长做介绍。

    浙江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厅长王通林:

    首先,非常感谢各位媒体朋友长期以来对浙江“三农”事业的关心和支持。

    一年之计在于春,在春耕备耕如火如荼之际,省委、省政府公开发布《沙巴体育平台坚持和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打造乡村全面振兴浙江样板2024年工作要点》,连续3年以省委一号文件形式指导全省“三农”工作,充分表明了省委、省政府重农强农的鲜明态度和坚定决心。下面,我向大家简要介绍文件有关情况。

    一、文件起草总体考虑

    去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期间,对深化“千万工程”作出重要指示;10月,全国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现场推进会在我省召开,强调要以“千万工程”引领乡村全面振兴。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又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主线,对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出系统部署。基于以上背景,我们在起草今年的省委一号文件时,主要有以下四方面考虑:

    一是聚焦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去年6月,省委、省政府印发《沙巴体育平台坚持和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全面打造乡村振兴浙江样板的实施意见》,对以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作出系统部署。省委一号文件充分运用“千万工程”蕴含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推进机制,全面承接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和《实施意见》工作部署,以年度工作要点的形式细化具体化,推动“千万工程”走深走实、落地见效。

    二是锚定先行示范目标定位。全面对标“勇当先行者、谱写新篇章”新定位新使命,按照走在前列的要求,设定了农林牧渔业增加值等8项核心指标,细化了48项重点指标,持续推动浙江“三农”工作全面过硬、全域提升、全程领跑,全力打造乡村全面振兴浙江样板。

    三是着力打造沙巴体育平台标志性成果。聚焦国家所需、浙江所能、群众所盼,努力打造沙巴体育平台具有浙江辨识度、群众认可度的“三农”成果。比如,实施现代“新农人”培育行动,实施县城承载能力提升和深化“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传承发展名优茶叶等农业历史经典产业,等等。

    四是紧盯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省委一号文件聚焦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围绕“住好房、走好路、喝好水、用好电”和“教育优、医疗优、养老优”等民生福祉,提出高质量建设“四好农村路”2.0版、改造提升单村水站、构建广覆盖的老年助餐网络等一系列让群众可感可及的具体举措,努力让农民过上高水平现代文明生活。

    二、文件的主要内容

    今年的省委一号文件主题鲜明、脉络清晰、重点突出,整体框架为“2441”,即两个确保、四个先行、四个强化、一个根本保证,共8个部分、29条。

    两个确保:一个是确保粮食安全根基全方位夯实,重点是打好稳产保供组合拳,力争再夺丰产丰收,实现粮食生产“九连增”。另一个是确保农民收入持续普遍较快增长,通过实施就业创业、经营增效、赋权活权、兜底保障等举措,加快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继续巩固全国领跑势头。

    四个先行:一是乡村“土、特、产”先行发展,立足一方水土,挖资源拓价值,抓特色强品牌,育产业塑优势,统筹推进农业领域“四换三名”(腾笼换鸟、机器换人、空间换地、电商换市和名企、名品、名家)。二是诗画江南乡村建设先行示范,推动制定浙江“千万工程”条例,全面打造美丽田园,巩固提升垃圾、污水、厕所“三大革命”,推进农房改造、管线序化、村道提升“三大行动”,和美乡村覆盖率达到40%。三是乡村文明善治先行探索,实施文化特派员制度,开展乡村文化系列活动,持续擦亮“村歌”“村晚”“村礼”等乡村文化品牌,健全党建引领下的“四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四是城乡融合先行突破,提档升级城乡公路网、管线网、物流网、通信网,一体推进幼有善育、学有优教等公共服务“七优享”,畅通资源要素双向流动。

    四个强化:一是强化科技创新,深化湘湖实验室等科创平台建设,加快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装备研制推广应用水平。二是强化改革开放,围绕乡村营商环境、农村土地制度等,实施一系列深化改革措施;同时,加强农业对外交流合作,做大做强“地瓜经济”。三是强化要素保障,省级财政继续向农业农村倾斜,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资金占比8%以上,落实好农业重大产业项目用地保障机制。四是强化数字赋能,加快建设数字乡村引领区,深化“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越洋、“数商兴农”工程,“浙农码”日均赋码用码量50万次以上。

    一个根本保证:就是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重点是落实乡村振兴责任制,充分发挥各级党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作用,加强各级党委农办建设,坚持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发扬“四下基层”优良传统,切实把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抓落实的行动优势。

    我先介绍这么多,谢谢大家。

    徐伟伟:

    谢谢王通林厅长的介绍。接下来进入提问环节,请各位发布人根据记者的提问分别进行回答,也请记者朋友在提问前先通报自己所在的新闻机构名称。下面开始提问。

    潮新闻记者:

    收入问题是大家所关心的,在农民增收方面我想问一下,我们今年的一号文件有哪些利好?具体又有哪些措施?谢谢。

    浙江省委农办副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蒋伟峰: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对农民增收的持续关注。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三农”是主战场。做好“三农”工作,促进农民增收是中心任务。2023年,我们持续深化强村富民乡村集成改革,创新推出促农增收的政策举措,应该说农民收入还是持续保持了较快增长的态势。实现了“两大跨越、一个缩小”: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跨过4万元大关,达到40311元;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迈上2万元台阶,达到21440元;城乡居民收入倍差缩小至1.86。今年,我们还是要围绕农民收入要达到4.25万元这个目标,让老百姓的钱袋子继续鼓起来。省委一号文件提出了四个方面的具体举措:

    一是抓充分就业促增收。对农民就业来说,多一门技能,就多一分机会,所以文件提出,要将深化千万农民素质提升工程,推广订单、定向、定岗培训模式,培训高素质农民7万人次,通过技能培训让农民群众就业有“术”,致富有“路”。全省还将建成1万个“共富工坊”,方便沙巴体育平台的农民就近就地就业,鼓励农民通过临时性、非全日制、季节性等多种形式灵活就业。

    二是抓广泛创业促增收。农民创业是激发农村活力、增加农民收入和就业的关键所在。文件提出,将支持农民多渠道自主创业,推进返乡入乡合作创业,深入实施十万农创客培育工程,推行“创客团队+基地农户”培训帮带、创业抱团模式,以创业带就业。同时,进一步加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今年力争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到650家,规范提升省级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600家,新培育示范性家庭农场1000家,以经营主体创业带动沙巴体育平台小农户共享产业增值收益。

    三是抓资源盘活促增收。当前乡村有着房屋、地块、水面、山地等大量闲置资源,有效激活这些“沉睡”的资源,就能够更好地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农民财产性收入是我省农民增收的短板。为此,文件提出两方面措施:一是进一步推动农民权益转化,鼓励以出租、合作开发、入股经营等方式,让农民承包土地、闲置农房等资源资产“活起来”。二是推行强村公司、片区组团、“飞地”抱团等机制,进一步盘活农村集体资源资产,持续做大集体经济这块“蛋糕”,推动村富带民富。

    四是抓集成帮扶促增收。这里主要是针对低收入农户群体,我们要持续优化的低保、医保、教育等帮扶政策包,不断完善保障机制,确保共同富裕路上一个都不掉队。今年推出的政策中有三个方面,有些是提高标准的,比如低保年人均标准要达到1.32万元(2023年为1.25万元);有些是持续深化的,比如全覆盖实施低收入农户医疗补充政策性保险,对低收入农户子女接受中高职教育的,全覆盖落实“雨露计划”补助;还有些是拓展扩面的,比如将山海协作工程和新型帮共体的帮扶范围拓展到海岛县。总之,确保农民收入持续普遍较快增长,是今年省委一号文件的重大目标,我们将持续为之努力,不断地巩固全国领跑的态势。我就回答这些,谢谢。

    中新社记者:

    浙江粮食对外依存度较高,请问如何抓好全省的粮食生产,确保稳产、增产?今年有哪些考虑?谢谢。

    王通林: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浙江省确实因为立地条件的限制,粮食对外依存度一直都比较高。但是我们作为粮食的主销省,我们也非常努力,总书记也反复告诫我们,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去年,我省粮食生产稳中有进,形势应该说也是喜人的,播种面积、总产,包括单产亩产都创近8年新高,超额完成了国家下达任务,其中夏粮亩产增量和早稻面积增量居全国第一。

    当前正值春耕备耕的农忙时节,这个礼拜二我们刚刚还在绍兴举办了春耕备耕送科技下乡活动启动仪式,作为正面的激励和推动。目前根据农情调度,全省冬种小麦271.2万亩、油菜216.4万亩,分别比去年增长了11.2万亩和9万亩,总体苗情比去年要好。春播计划面积605.3万亩,已播257.5万亩,播种进度已经超过40%;早稻意向种植面积今年是192.8万亩,同比增长了9.5万亩,预计整个早稻4月底前完成种植任务。总的来看,当前各地农资充足、农机到岗、农技下田,春耕正在有序推进,整个生产应该说是抓得紧的,也是符合我们生产进度的。

    接下来,我们将继续落实好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的要求,切实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今年我们的目标就是要确保浙江的粮食生产“九连增”。重点做好五方面的工作:

    一是稳面积。今年粮食播种面积目标是稳定在1520万亩以上。围绕这个目标,我们将重点扩种水稻油菜、稳定小麦、发展大豆玉米等特色旱粮,并且要分解落实年度生产任务,按作物按季节按区域,一茬一茬抓好落实和落地。

    二是提单产。这也是今年中央明确提出的粮食生产的主攻方向。我们将实施粮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分品种明确技术路径和重点任务,力争水稻、小麦、大豆、油菜平均亩产分别达到500公斤、291公斤、179公斤和144公斤以上,大面积的要单产提升。

    三是优政策。我们要坚持“谁种粮、谁受益”的鲜明导向,今年要优化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政策,落实好省级规模种粮动态补贴机制,适当提高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完全成本保险政策要覆盖到水稻、小麦等主粮作物。

    四是抓保供。要坚持保数量、保多样、保质量,深化畜牧业高质量发展,要加强保障性蔬菜基地建设,实施耕海牧渔丰收行动,开发森林食品,健全农产品全产业链监测预警机制,加快构建有我们浙江特色的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

    五是强基础。要严守耕地红线,不折不扣、保质保量落实好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制定耕地占补平衡改革政策,完善补充耕地质量验收制度,深化“多田套合”耕地综合整治,今年我们还要新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储备区19万亩,新建和改建提升高标准农田78万亩。我就粮食保供生产问题回答那么多,谢谢。

    浙江卫视记者:

    刚才发布中也提到,将围绕乡村营商环境、农村土地制度等,实施一系列深化改革措施,想问一下具体的措施都有哪些,能否展开介绍一下?谢谢。

    浙江省委办公厅副主任陈可标:

    谢谢记者朋友的提问,这个问题我来回答。下“先手棋”、吃“改革饭”、走“开放路”,是浙江最鲜明的标识,也是浙江农业农村发展持续走在前列的不竭动力。今年省委一号文件坚持“农村改革探路者”这样一个定位,将“强化改革开放”作为基础性支撑,部署打造一批农村改革的标志性成果。我个人感觉比较重要的改革有三项:

    一个是农村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这项改革,是牵引推动乡村营商环境优化提升的一个重要抓手。我们将通过政策集成、制度创新、服务联动、数字赋能等手段,推动农村政务服务从便捷化向增值化迭代升级。比如,深化农业农村有效投资“一件事”集成改革,推行涉农信用审批“快易办”服务,推动高频服务事项“一网通办”等,让浙江乡村成为要素集聚的“磁场”、企业发展的“沃土”、投资兴业的“宝地”。

    二是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村土地和农民群众息息相关,大家对此都非常关注,特别是农村的承包地、宅基地。沙巴体育平台承包地,重点是深入实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目前我们已经在常山、诸暨开展整县试点,下一步将深化试点、逐步扩大试点范围。沙巴体育平台宅基地,重点是实施深化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和强化规范管理行动,保障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家庭作为宅基地资格权人依法享有的权益。此外,我们还将深化农业标准地改革,农业标准地就是通过设定一系列准入标准,如亩均投资、产出、机械化率等,提供给农业项目的用地,今年将新建农业标准地50万亩以上,加快提高农业产业质效和竞争力。

    三是县域城乡融合发展改革。今年省委一号文件提出“县域城乡融合先行突破”,就是要深入实施县城承载能力提升和深化“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一体推进“强村”“兴村”“融合”。基础设施方面,持续推进公共基础设施向村覆盖、向户延伸,城乡公交一体化率达到90%,新开通客货邮融合线路50条,农村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覆盖率达到70%,加快实现城乡同网同速。公共服务方面,发展普惠托育服务,深化“县中崛起”行动,深化县域医共体建设,深化老有康养集成改革,加快推进公共服务“七优享”全民覆盖、城乡一体、均衡可及。资源要素方面,深化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集成改革,推广云和“小县大城”模式,完善城乡人才合作交流机制,创新新型城镇化投融资模式,加快畅通城乡资源要素双向流动。

    总之,唯改革者进,唯开放者兴。对浙江“三农”来说,更是如此。我们将强力推进创新深化、改革攻坚、开放提升,持续为浙江乡村振兴跨新步、再跃升注入新动能。我就回答这些,谢谢。

    新华社记者:

    浙江“七山一水二分田”,耕地资源少,也分布散,请问浙江应该如何增加农业的科技含量,提高农业的生产效能?对此,今年的省委一号文件又有哪些部署?谢谢。

    王通林: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浙江确实立地条件受限,“七山一水二分田”,耕地资源十分稀缺,所以浙江不是一个农业大省,但是我们要立志当农业强省。这个强,要立足于农业科技创新,向创新要效率,向创新要粮食,向创新要农民致富,增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这几年我们一直在抓。最近我们又按照中央的要求,进一步系统集成,打造具有浙江特点的农业新质生产力。具体来说,我们想做这么四方面的文章:

    一是持续深化农业“双强”行动。科技强农、机械强农在浙江实施三年多,应该说对浙江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大大地助推,也有显著的成效。所以接下来我们要深入实施“双强”行动,以此来驱动农业现代化先行。在科技强农方面,主要是要实施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三农九方”农业产业技术创新项目建设,提升水稻生物育种全国重点实验室、湘湖实验室等科创平台水平,健全种质资源保护机制,完善科技特派员制度,我们的目标,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一定要提高到68%以上。在机械强农方面,根据浙江的立地条件,加快丘陵山区适用小型机械研发制造推广应用先导区建设,实施现代农机装备产业集群建设培育行动,开展首台(套)产品工程化攻关和推广应用,开辟急需适用农机鉴定绿色通道,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要达到82%以上。农业的“双强”在浙江实施了三年,效果很明显,大大地推动了浙江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这个成果很明显,接下来我们还要持续地推动深化。并且,农业“双强”的精彩故事现在也越来越多地在浙江大地上不断上演。

    这里我想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不知道大家关注了没有,最近浙江一位90后的女生,她家里是养虾的,最近虾苗转换池塘以后出现了死亡,不知道什么原因,家里遭受损失,父母也束手无策。情急之下,这位女生向我们农业农村厅的官方公众号求助,试试看,但是没想到,当天下午她就得到了我们省淡水水产研究所专家的现场救助,就解决了这个问题,所以她全家包括她本人很感激。之后她发了一个长文,实名点赞浙江省农业农村厅,《中国蓝》新闻微博发布之后,迅速登上了全国热搜,截止到目前,相关话题的阅读量已经超过了2200万,同城的热搜前6个占了3个,超过1000名网友在线为浙江省委省政府为民高效率办事和贴心服务点赞。这个例子,既是农业“双强”当中的一个故事,通过科技解决问题,同时也是对我们各级机关工作的同事一个鼓励,一个鼓舞。在这里,我也向大家保证,浙江农业农村厅的干部、专家,我们的工作岗位一定是在田头、在池塘边,并且浙江农业“双强”也永远是为农民服务的,要永远为农民解忧解急,助力农民的共同致富。这个例子我觉得也是非常感人的,“双强”行动的推进我想讲这么多。

    二是大力建设现代化农事服务中心。现代化农事服务中心是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效衔接桥梁,可以就地就近为周边的小农户提供农机农技、农资配送、加工冷链储藏等等方面的服务,让农民群众生产成本更低、收入更高。今年我们将继续按“统一规划布局、统一功能定位、统一规范管理、统一标识风貌管控”要求,高质量建设现代化农事服务中心100个以上,实现省市县三级联动、全省全域覆盖,为农业现代化先行提供强劲的支撑。

    三是加快推进智慧农业“百千”工程。数字经济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核心驱动力。我们将以数字乡村引领区为依托,加快构建“乡村大脑+浙农应用+浙农码”数字乡村架构,大力发展智慧农业,建设未来农场100个以上、数字农业工厂(基地)1000个以上,其中今年分别建设12个、120个,为传统农业发展插上“智慧翅膀”。

    四是启动实施现代“新农人”培育行动。这方面,我们上个礼拜的新闻发布会已经做了一些报道。人才永远是新质生产力生成中最活跃、最具决定意义的能动主体。今年,我们将大力实施现代“新农人”培育行动,我们提出来,要打造千名“浙农英才”、万名产业振兴“头雁”、十万农创客、百万“新农人”的“1111”乡村人才矩阵,并且要重塑省级农民大学、市级农民学院、县级农民学校、基层农民田间学堂“四位一体”的培训体系,为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提供好人才的支撑。我就回答这么多,谢谢。

    浙江之声记者:

    浙江现在正在实施现代“新农人”的培育行动,特别想问一下今天我们的这位“农创客”代表汪琰斌,您作为90后的“农创客”代表,听到这样的消息,内心的感受是怎么样的?有什么样的期待?谢谢。

    宁波市鄞州姜山归本水稻农场负责人(农创客)汪琰斌:

    谢谢你的提问。我是来自宁波的“90后”农创客汪琰斌。今天非常荣幸,能代表我们农创客、“新农人”来参加这场发布会,这让我充分感受到了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对我们乡村人才的高度重视和关心厚爱。我大学就是学农业的,怀着对农业的向往,大学毕业后我回到了老家的农村,成为了一名种粮大户,一名“农创客”。

    12年来,也得益于各级政策的保驾护航,我的种粮规模从原来的900多亩到现在的2500多亩,不但实现了全程机械化,还建起了“掌上农场”。在农业“双强”的加持下,种粮这件事情变得更有科技感、更有趣,也更加轻松,也让我在种粮这份事业上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今年,省委“新春第一会”聚焦“三支队伍”,让农创客成为了焦点,让我们这些“农创客”在乡村创业、施展自己能量的底气更足、信心更强。今年的省委一号文件里,送上了“适当提高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完全成本保险政策覆盖水稻、小麦等主粮作物”等实实在在的种粮“大礼包”,让我们吃下了一颗“定心丸”。文件还提到了“支持建设农创客孵化园”,我现在已经在畅想各个孵化园建成落地后,我们的农创客小伙伴在园里茁壮成长。因为我相信,乡村一定会成为创业的蓝海、年轻人挥洒汗水和梦想的热土。

    创业12年以来,我见证了很多农村的好风景,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同样热爱农业的好创客们。接下来,我将把省委、省政府重农强农惠农的“好声音”“好政策”传播到沙巴体育平台的农创客小伙伴身边。同时,作为宁波市农创客发展联合会会长,我也会担起自己的责任,与我们的创客小伙伴一起抱团发展、互利共助,搭建起一个资源共享、服务对接、农创孵化的好平台,吸引沙巴体育平台的年轻人在农村扎根,带动沙巴体育平台的村民增收致富。

    最后,借着今天的发布会,我想对所有有志于“三农”事业的青年朋友说一句话:浙江乡村,大有可为!我就回答这些,谢谢。

    浙江经视记者:

    当前新茶已经进入了采摘上市期,请问今年浙江的茶叶生产情况如何?另外,采茶工够不够用?对此,省里会有什么相应的措施?谢谢。

    蒋伟峰: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这位记者的提问我觉得非常应时。我们茶产业是最具浙江特色的农业主导产业和历史经典产业,生产历史非常悠久,文化底蕴非常深厚。近年来,我省坚持“三茶”统筹发展理念,大力打造“浙”茶产业、弘扬“浙”茶文化、钻研“浙”茶科技、唱响“浙”里茶歌,赢得了“世界茶乡看浙江”的美誉。2023年,全省茶园总面积是311.7万亩,总产量20.2万吨,总产值287.1亿元,我们的亩均产值是9200元,高出全国平均水平40%,在全国主要产茶省中位居全国第2。所以茶这一片叶子,致富一方百姓,成为了老百姓的致富产业。

    今年的采茶是从2月16号开始的,最早是在永嘉、泰顺等县的嘉茗一号茶树品种开始采摘,2月下旬,因为我们的茶区较大范围的遭遇到了持续低温、寒潮不利天气的影响,所以整体开采时间推迟了一周。如西湖龙井茶延迟到3月20号,安吉白茶推迟到3月27号。当然现在气温上来了,开采茶园面积占比达到了85%以上。

    由于整体开采滞后了一周左右,所以我们现在春茶的交易,包括交易的规模、交易的金额还是同比有所下降的。比如我们统计了松阳的浙南茶叶市场,3月1日-3月24日24天时间,交易量是2970吨,交易额是14.1亿元,比去年同期下降了7.19%、9.03%。随着气温的升高,开采面积的增加,整个茶叶的交易量和交易额也会快速上升,整个交易的价格预计会跟去年同期会保持持平。

    刚才提到采茶工的问题,这个确实大家都比较关注,整个全省面上来说,整个春茶采摘共需采茶工200万人左右,今年实际到岗采茶工是153.5万人,其中本省105.2万人,占总量的69%,外省采茶工是48.3万人,占总量的31%。由于我们省的茶叶是自南而北陆续开采的,采茶工也是自南而北随之流动,总体上全省采茶工供需正常。

    随着气温的上升,我们的龙井43、中茶108等要陆续进入开采旺季,省里也将密切跟踪各地茶叶采摘进度,及时做好信息互通,根据采茶的时间差,组织采茶工的有序流动,做到能采尽采、应采尽采。我就回答这些,谢谢。

    香港经济日报记者:

    浙江的山海资源十分丰富,各地也有不少的土特产品,我想请问一下,如何让这些土特产品能够形成产业化,产生持续稳定的经济效益?谢谢。

    陈可标:

    谢谢您的提问,这个问题我来回答。浙江地域不大、耕地不多,但是乡村“土特产”品类丰富,地域特色非常鲜明,比如大家熟知的仙居杨梅、塘栖枇杷、磐安中药材等等。“土特产”一头连着农民增收,一头连着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做好了就能带动一方发展、富裕一方百姓。浙江乡村“土特产”的品牌效应比较突出,但目前主要的短板还是在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水平上有待提升。接下来,我们将持续擦亮“土特产”这块“金字招牌”,使其发挥最大的效益,重点在三个方面发力:

    一是立足“土特产”的“土”,挖掘开发乡土资源。乡村“土特产”不光是指有形的农产品,也包括乡村的山水、文化、生态、人力等各种资源。我们将指导各地立足一方水土,全面开展调查摸底,从舌尖上的乡味、山水间的乡情、文脉中的乡事、民俗里的乡愁中,挖掘当地乡土资源,绘制乡村产业地图,因地制宜推动乡土资源向特色产品活化转化。

    二是聚焦“土特产”的“特”,打造特色优势产品。特色是乡村“土特产”的核心竞争力。今年,我们将着重在发挥特色优势上精准发力,进一步做强名优茶叶、优质蚕桑、珍品菌菇、道地药材等十大农业经典特色产品,做优特色小吃、农家乡宿、风情小岛、文化创意等十大乡村新业态产品,做深安吉白茶、金华两头乌等大一批地理标志产品,进一步打响“浙字号”“乡字号”等“土特产”的品牌。

    三是突出“土特产”的“产”,推动产业集群延链。“土特产”要成气候,离不开完善的产业链。我们将加快建设高能级乡村产业平台,培育一批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农业产业强镇、渔港经济区和省级现代农业园区,联动实施农产品加工“百千”工程和“百链千亿”行动,建成100条单条产值超十亿元的农业全产业链,把“土特产”的价值充分挖掘利用好,让农民分享沙巴体育平台的增值收益。

    总之,我们将加强政策供给、落实有效举措、系统谋划推进,进一步深挖“土”的资源、放大“特”的优势、提升“产”的效应,使乡村“土特产”更有“烟火”气、乡土味、浙江味,助力农业成为更有竞争力的产业、农民成为让年轻人更向往的职业、农村成为更有乐趣的家园。我就回答这些,谢谢。

    徐伟伟:

    提问就到这里。感谢各位发布人,也谢谢各位记者朋友,本场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再见。

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