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第三批最佳实践展示(四)
  • 日期:2024-03-15 10:01
  • 来源: 浙江发改
  • 浏览次数:

共同打造一体化交易平台 构建长三角文化数字资产交易体系

浙江省文投集团立足“文化数字资产交易”资质优势,充分发挥在线交易平台机构优势,集成先进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创新,在省委宣传部的指导下,深度协同上海、安徽,探索确立“在线登记+在场交易+在链交割”文化数字资产交易模式,共同打造长三角(国家级)文化数字资产交易平台体系。

? 打造长三角文化数字资产交易平台

2023年11月,“长三角文化数字资产交易平台”正式发布,是国内首个集文化数字资产在线登记(确权)、在场交易(流通)、在链交割(监管)于一体的全新文化数字资产交易体系,也是目前国内唯一真正实现数字资产全链路交易的平台。其中潮流音乐板块上线两个月来已突破音乐数字资产交易额4000万元。

? 布局区块链新型基础设施

着眼布局下一代价值互联网应用,在人民日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家文物局等10家单位联合支持下,发起“数文链”,谋划建设星火·链网文化产业骨干节点,作为数字资产交割和广泛流通的基础设施网络。“数文链”可提供从文化资源数字化、数据资源资产化到数字资产价值转化的文化数字资产全生命周期解决方案,同时可支持文博、文旅场景下的IP数字化管理和授权业务,以及WEB3范式下的数字营销解决方案。“数文链”上线以来,链上用户数突破12万,交易笔数逾70万,成为当前国内实现跨链互通最多、数字资产流通共识圈最大的区块链。

? 论证数据资产确权和价值评估方法

国家文化和旅游部产业发展司开展专项课题研究,创新文化数据资产化流程、价值评估的相关方法,以及开发定价算法工具等工作。长三角文化数字资产交易体系推广扩面,为国家层面数据资源资产化、价值评估体系建立等提供整体解决方案。

聚焦保护大美湿地 打造长三角共保联治生态合作平台

在省林业局的指导下,德清以下渚湖国家湿地公园为核心平台,协同上海崇明东滩湿地、江苏东台条子泥湿地和安徽休宁横江湿地,共建跨区域多类型长三角湿地联盟,在湿地修复、湿地监管、湿地科创、湿地碳汇等领域形成高质量一体化做法经验,获国办和省办采用,并获国家生态环境部批示肯定。湿地联盟受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气候多次推介,获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优秀案例。

? 聚焦生态长效治理,共推湿地监管一体化

组建湿地联盟工作领导小组及推进专班,负责协调重大问题,推动政策制定实施、合作平台规划建设等。四地生态、经信等部门推动湿地生态修复、监测评价、监督执法等关键环节的标准统一。

? 聚焦生态功能提升,共保湿地生物多样性

联合开展迁徙、濒危和特有物种栖息地修护与水污染治理,构建长三角湿地生态走廊。采用人工修复与自然修复相结合方式提升水体自净能力,构建“水生植物-浮游生物-鱼虾贝类-微生物”的完整水生态系统,推动水生态系统循环自净。共同开展濒危动物野化训练,建设野化基地超500亩。

? 聚焦生态技术创新,共建湿地科创实验室

共同推进湿地恢复、入侵生物、生态功能等领域开展应用型科研创新,在长三角湿地联盟各湿地区域建设“空-天-地”一体化的立体生态监测体系。共同研究确定长三角外来入侵生物物种名录,明确互花米草、水葫芦优先治理等级及方案。已累计除治四地湿地外来入侵物种面积超7万亩,除治率超95%。

? 聚焦生态价值转化,共谋湿地碳汇“金”场景

因地制宜探索湿地碳汇计量方法,丰富碳汇金融体系,创新碳汇交易场景,在长三角地区率先推动跨区域湿地碳汇交易。共同开展湖泊型湿地碳汇计量方法学研究,推动建立湖泊型湿地碳汇计量标准,下渚湖366吨湿地碳汇以57.38元/吨在湖州绿色交易中心挂牌成交。

聚焦打造“运河明珠” 深化推动大运河文化区域一体化发展

拱墅作为大运河文化传承最具典型意义的区域之一,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大运河讲话要求,深化与包括长三角区域在内的大运河沿线地区合作,共同实现大运河“申遗”壮举,共同开展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聚力高水平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努力在共建美丽长三角中探索拱墅案例。

? 一体化推进大运河遗产保护

成功创建省大运河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区。主动联合大运河沿岸城市牵头举办中国大运河沿岸区县合作论坛,成立全国首个大运河沿岸区县合作联盟。持续深化与长三角江南古镇的交流合作,小河直街、祥符老街等传统历史街区焕新亮相。长江经济带问题整改宣传片被推荐至国家生态环境部和中央电视台作为正面典型案例并获省委书记易炼红等各级领导肯定。

? 一体化推进大运河文化传承

会同沿岸城市召开“人民的运河 游客的运河”理念提出十五周年理论研讨会。成功承办第十八届中国戏剧节。举办大运河国际文化论坛,成立拱墅大运河文化智库,46名国内外沿河城市专家加入。建成大运河文化带浙江段建设中第一个省区协作的亿元级重大文化项目运河大剧院。纪录片《我与大运河》在央视纪录片频道黄金时段热播。

? 一体化挖掘大运河资源利用

运河文化游(宸宸线)线路入选亚组委定制的四条经典游线,累计接待35个国家和地区的宾客近千人次,亚运期间运河景区共接待中外游客74.6万人次。长三角水上运动节被列入浙江省重点培育品牌体育赛事名录库。非物质文化遗产王星记扇等亮相亚运会,成为习近平总书记赠送贵宾的国礼。京杭大运河博物馆等提升改造完成并正式开放,获国内外领导和社会各界人士好评。浙数文化科技创新基地等16个大运河文化产业带(杭州段)重点项目投入运营。

充分发挥影视集聚辐射效应 助推长三角影视品牌共创、协同发展

近年来,东阳抢抓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历史机遇,依托横店影视文化产业集聚区全球规模最大的影视实景拍摄基地和全国最密集的影视产业集群优势,持续放大影视产业集聚和辐射带动效应,助推长三角影视产业高效协同发展。目前,东阳已经集聚了2000余家影视企业,影视文化产业营收突破200亿元,走出来一条价值共创、融合互进之路,是全国影视产业当之无愧的“排头兵”。

? 实现影视拍摄资源共享谱写“共赢篇章”

2020年,长三角影视拍摄基地合作联盟成立,东阳搭建涵盖省内外影视拍摄资源的“云勘景”平台,引导东阳影视企业在长三角地区取景拍摄,加强优质剧组资源跨区域流动。《长津湖之水门桥》等38部电影登陆海外院线,占年度全国出口电影总数的46.43%,助力长三角成为中国影视的黄金产业三角带。

? 推动基地转型升级勇开“发展新局”

聚焦长三角地区影视产业设施短板,东阳探索拍摄基地项目向影视全产业升级,推动高科技摄影棚、剧组服务综合体等20多个项目加速落地,投资规模超300亿元。横店通用机场、杭温高铁、金义东轨道等10多个交通配套设施建成投运,在横店打“飞的”半日游莫干山普陀山富春江、乘车高铁当天逛遍长三角,吸引影视体验游超1000万人次。

? 坚持数字文化融合发展绘就“未来图景”

构建数字化管理平台,利用“互联网+”“云计算”“5G”等信息技术和数据要素资源,开展影视产业科技创新,剧组拍摄费用下降10%以上。“影视大脑”影视摄制服务系统整合长三角200多个影视拍摄基地、80余家影视供应链企业、10万影视工匠的影视资源,构建高标准、产业化、集聚式的“横店方案”。

“蓝色循环”模式筑牢美丽长三角近岸海域生态安全屏障

长三角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区域之一,资源环境承载压力凸显。蓝景科技在政府引领下,聚焦海洋船舶污染物、塑料废弃物污染治理这一全球性难题,打造具有内驱力、可持续、可复制的“蓝色循环”治理新模式,解决海洋废弃物收集难、高值利用难、长效治理难等治理堵点,加快推进长三角近岸海域治理新模式。自2020年开展试点以来,共收集海洋废弃物11724.91吨,其中海洋塑料废弃物2339吨,成为我国回收海洋塑料废弃物最大单体项目并于2023年荣获联合国最高环保荣誉“地球卫士奖”,为构建生态安全、环境美丽的沿海屏障贡献中国方案。

? 织密立体收集网络,遏制海洋废弃物增量

联同沿海各县(市、区)进行源头控制,在渔港码头部署“海洋云仓”船舶污染物处理设施,规范设置“小蓝之家”海洋垃圾收集点,整合海上环卫、边滩环卫,发动渔民渔船、沿海低收入民众组建实体化收集队伍进行海洋废弃物补充收集。7500多艘海上渔船、2700艘商船纳入一套系统进行管理,吸纳1300多名低收入群众参与岸滩垃圾清理和收集,参与污染申报、垃圾收集活动累计62179次。

? 建立数字化平台,搭建高效闭环治理体系

依托物联网技术,生成各类废弃物物理原始数据,传输至数字化治理SaaS平台;同时搭配区块链“去中心化认证”及可视化技术,实现海洋废弃物回收处置与再生全过程可视化溯源。当前共收集处置(再生)海洋废弃物11724.91吨,其中海洋塑料2399吨,减少碳排放约3118.70吨,推动第一、二类水质近岸海域面积同比增加37.2%。

? 低碳溯源认证,提升产业整体价值

依托物联网区块链追溯技术,满足国际知名消费品牌基于ESG对海洋塑料产品的需求,实现高值利用。协同237家产业链企业,与多家国际头部企业签订生产、销售合同,打开国际海洋塑料市场,海洋塑料被再生加工成10余种高品质塑料粒子。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