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八战略”实施20周年系列主题第二场新闻发布会
  • 主题“八八战略”实施20周年系列主题第二场新闻发布会
  • 时间2023年5月18日下午2:30
  • 嘉宾省教育厅、省民政厅、省人力社保厅、省卫生健康委主要负责同志
  • 地点之江饭店会议中心三楼新闻发布厅
  • 简介5月18日,浙江举行“八八战略”实施20周年系列主题第二场新闻发布会,邀请省民政厅党组书记、厅长沈铭权,省人力社保厅党组书记、厅长吴伟斌,省卫生健康委党委书记、主任王仁元,省教育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陈峰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发布会由省委宣传部副部长虞汉胤主持。
  • 我要咨询:点击前往>>
  • 文字实录

    浙江省委宣传部副部长虞汉胤:

    各位记者朋友,大家下午好!欢迎参加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

    今天我们举行“八八战略”实施20周年第二场新闻发布会,围绕“提高社会公共服务能力,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主题,向大家介绍浙江推动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老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进展情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出席本场发布会的有:省民政厅党组书记、厅长沈铭权,省人力社保厅党组书记、厅长吴伟斌,省卫生健康委党委书记、主任王仁元,省教育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陈峰。

    下面我们先请沈铭权厅长,介绍全省民政领域的相关情况。

    浙江省民政厅党组书记、厅长沈铭权:

    各位记者朋友:

    大家好!首先,非常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民政工作的关心关注和大力支持!

    “八八战略”实施二十年来,全省民政系统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沙巴体育平台民政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全面履行基本民生保障、基层社会治理、基本社会服务职责,全力推动民政事业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共同富裕美好社会相适应,民政事业发展取得历史性跨越,整体发展水平和主要发展指标走在全国前列。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省第十五次党代会、省委十五届二次全会精神,我们谋划实施了民政事业改革发展“1358”工作体系。“1”就是锚定“一个总目标”:争当奋力推进“两个先行”排头兵,勇当全国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领跑者。“3”是聚焦均衡均等新图景、共建共享新图景、可及可感新图景。“5”是聚力打造现代社区、浙有众扶、浙里康养、善行浙江、暖心服务五张金名片,“8”是聚合“八方面保障力”,全力实施“老有康养、弱有众扶”优享工程,持续推动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在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浙江篇章中彰显民政担当、贡献民政力量。下面,我简要向各位作一个通报。

    一、我们坚持兜底赋能,聚焦聚力基本民生保障。着眼共同富裕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我们着力保民生、兜底线、促公平,持续增进民生福祉。一是社会救助更加精准高效。我省率先建立大救助体系,实现低保边缘与低收入农户认定“两线合一”,低保市域同标、城乡统筹。目前,全省共有低保对象55.63万人,低边对象13.70万人,特困对象3.44万人;最低生活保障年人均标准13104元,位居全国省区第一。二是养老服务更加普及普惠。浙江是全国最早进入人口老龄化的省份之一,2022年全省60岁及以上的户籍老年人1266万人,老龄化程度24.79%。我省在全国率先颁布社会养老服务条例,养老服务连续15年列入省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聚焦重点区域,开展“机构跟着老人走”行动,组织11个市和50万人口以上的县市,编制养老服务设施布局专项规划;有效推进养老服务爱心卡试点,已经在7个县进行了试点。聚焦居家养老,乡镇(街道)和村(社区)均建有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助餐服务覆盖65%的村(社区)。聚焦失能失智,对全省户籍老年人进行了能力筛查和评估,长期护理保险覆盖1650万人。三是儿童关爱更加有力有效。我省率先在全国建立困境儿童分类保障制度,7万余名困境儿童和2373名孤儿纳入政府保障,建立基本生活保障标准动态调整机制,福利机构和社会散居孤儿平均养育标准分别提高到每月2630元和2000元。创新开展“添翼计划”,为机构外困难家庭残疾儿童提供集中养育康复服务。

    二、我们坚持共建共享,聚焦聚力城乡社区建设。以推进“五社联动”为抓手,努力打造党建统领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共同体。一是持续优化社区服务治理。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稳妥推进行政村规模调整优化和社区组建工作,全省行政村从2003年底3.83万个调减到目前19737个,城市社区从1941个增加到5527个。累计建成三星级以上社区民生综合体400家,“居民会客厅”1407个,每万人拥有社会组织11.2家、拥有持证社工23.9名、专职社区工作者14人,“一老一小”集成服务落地社区、优质共享。二是不断推进基层创新实践。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践蓬勃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后陈经验”“三治融合”“余村经验”等创新经验持续涌现,先后被写入党的决议决定或中央的政策意见,推向全国。社区治理服务创新实验区建设加快推进,建成国家级示范389个,省级1841个。培育发展急需和紧缺领域社会组织,助力“三个“一号工程”。三是加快构建新型慈善体系。在全国率先颁布慈善法实施办法,全省登记认定慈善组织1688家,慈善信托资金规模13.48亿元;去年销售福利彩票124.36亿元,有效助力社会福利公益事业。

    三、我们坚持贴心暖心,聚焦聚力基本社会服务。切实践行人民至上理念,着力解民忧、纾民困、暖民心,更好履行民政服务职能。一是婚姻登记服务优质便民。我省是全国第一个经沙巴体育平台授权开展婚姻登记“全省通办”的改革省份;5月12日,沙巴体育平台批复同意我省开展内地居民婚姻登记“跨省通办”试点。国家3A级以上标准婚姻登记机关全覆盖、婚姻电子证照完成2420万份,婚姻登记服务全国领先。二是水库移民不断融合发展。积极实施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在全国率先开展水库移民共同富裕示范项目建设,农村移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移民村集体经济大幅提升,移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至35575元。三是民政服务指标走在前列。全省节地生态安葬率、残疾人护理补贴月标准等指标在全国领先,普惠性殡葬等奖补政策全覆盖,四项基本殡葬免费服务,基本社会服务能力不断优化提升。

    下一步,我们将以深入开展主题教育为引领,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投身以“两个先行”打造“重要窗口”的生动实践,切实履行好民政强基兜底赋能职责,全力推动民政领域创新深化、改革攻坚、开放提升,让浙江群众沙巴体育平台共享共同富裕改革成果。

    谢谢大家!

    虞汉胤:

    下面请吴伟斌厅长介绍浙江就业和社会保障等情况。

    浙江省人力社保厅党组书记、厅长吴伟斌:

    20年来,浙江人社系统深入实施“八八战略”,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沙巴体育平台人社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力做好就业、社保等工作,持续增进民生福祉,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认同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

    我们坚持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大力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推动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2006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开化县调研时提出要让“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高标准实现“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一直以来都是我们奋斗的目标。全省城镇新增就业连续十年保持在1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始终保持较低水平。2017年、2020年、2022年,浙江就业工作获沙巴体育平台督查激励。一是稳企稳岗更加有力。我们坚持稳企业就是稳就业的理念,坚持政策和服务同向发力,积极应对中美经贸摩擦、新冠肺炎疫情等冲击,打好助企纾困组合拳,累计为企业减负2000多亿元,切实帮扶企业渡难关、稳发展。二是就业帮扶更加精准。我们坚持把高校毕业生就业作为重中之重,大力实施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计划,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同时,建设“重点群体就业帮扶在线”应用,实现省市县乡村五级贯通,做到精准识别、快速识别,累计帮扶192万人实现就业。三是技能培训更加优质。我们坚持把技能培训作为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提升就业质量的关键举措,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大力实施新时代浙江工匠培育工程和技工教育提质增量行动,率先开展技能型社会建设试点,持续打造“浙派工匠”金名片。近三年来,全省累计培训600多万人次,全省技能人才总量从2004年的343万增长到2022年的1195万,翻了近两番。四是创业活力更加强劲。我们坚持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健全创业扶持政策,优化创业指导服务,每年扶持创业5万人以上,累计建成省级创业孵化基地109个,创新创业的社会氛围愈加浓厚。五是劳务协作更加深入。我们坚决扛起经济大省稳就业责任担当,持续深化东西部劳务协作,大力开发爱心岗位、公益性岗位,强化省外务工人员跟踪服务,在浙省外劳动力规模和脱贫人口在浙稳定就业规模分别保持在2200万和230万左右,为全国稳就业大局和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贡献了浙江力量。

    2021年以来,我们围绕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全力深化构建完善高质量就业创业体系,围绕“劳有岗位、劳有技能、劳有优得、劳有体面、劳有保障”愿景,进一步打响“就业创业在浙江”品牌,打造数智就业服务全贯通、就业困难人员动态清零等标志性成果,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的民生根基更加夯实。

    我们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健全完善制度体系,推进社会保障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社会保障体系是人民生活的安全网和社会运行的稳定器。我们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原则,不断健全完善社保制度体系,织密扎牢社会保障安全网,努力让人民群众更好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一是制度体系更加完善。我们推动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实现省级统筹,全面落实全国统筹制度,取消灵活就业人员参保户籍限制,建立健全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确定和基础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率先实施特定人群工伤保险单险种参保,加快推进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省级统筹。二是覆盖范围持续扩大。我们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坚持精准扩面,截至2022年底,全省基本养老、工伤、失业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4520万、2767万、1851万,比2002年底分别增加3876万、2541万、1461万。三是待遇水平稳步提高。我们按照国家统一部署,从2005年起每年调整提高退休职工基本养老金。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人均待遇水平稳步提高。2022年,将失业保险金标准提高到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90%,进一步提高失业人员生活保障水平。四是基金监管更加有力。我们积极构建政策、经办、信息、监督“四位一体”的社保基金风险防控体系,建设“社保基金安全在线”应用,创新开展社保基金第三方审计,推动实现基金监管从“人防”向“技防”转变,切实守护好老百姓的每一分“养老钱”“保命钱”。五是经办服务更加便捷。我们以“最多跑一次”改革和数字化改革为牵引,统一社保业务经办标准,优化社保经办流程,大力推行“网上办”“掌上办”“一件事一次办”,社保高频事项网办率达到95%。大力推进社银合作,全省建成社银合作网点近1万个,基本建成“15分钟服务圈”,老百姓办事更加舒心爽心。

    当前,我们正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强力推进人社领域创新深化改革攻坚开放提升,围绕实施三个“一号工程”,以“人人享有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全生命周期社会保障”为目标,牵头探索构建以社会保险为主体,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和住房保障等制度共同发展,全社会积极参与,商业保险有效补充的共富型大社保体系,努力将其打造成为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又一标志性成果。谢谢!

    虞汉胤:

    谢谢吴厅长,我们再请王仁元主任,介绍全省卫生健康事业的发展情况。

    浙江省卫生健康委党委书记、主任王仁元:

    健康是幸福生活最重要的指标。20年来,浙江省卫生健康系统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卫生健康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定沿着“八八战略”指引的卫生健康现代化之路砥砺前进,持续推动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优质共享,聚焦打造“浙里健康”“浙有善育”标志性成果,着力提升人民群众健康福祉,取得了显著成就。

    一、坚持人民至上,卫生健康基础性地位更加凸显。从“卫生强省”“全民健康”到“健康浙江”“卫生健康现代化”,省委省政府都坚持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率先把区域健康发展纳入市县党政领导班子目标责任制考核,着力打造健康中国省域示范区。全省人均预期寿命从2003年75.61岁上升至2022年82.3岁,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分别从2003年14.91/10万、11.23‰下降到2022年1.99/10万、1.58‰,人群主要健康指标达到高收入国家水平。健康中国行动考核连续三年全国第一。

    二、坚持创新引领,卫生健康综合竞争力全面提升。迭代深化“科教兴卫”“强院”“中医药攀登”等工程项目,创新实施“医学高峰”计划,一批“国字号”临床科研基地项目落户浙江。布局建设1个国家医学中心、7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中科院杭州医学所正式落户杭州,连续四年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排名全国前三,A++等级医院3家,数量与上海并列第一。坚持“三医”协同发展和治理,全力推进国家综合医改试点省、县域医共体试点省、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深化医改(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连续七年荣获沙巴体育平台督查激励,县域医共体建设考核连续两年全国第一,中医药传承创新省级竞争力位居全国第二,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重从2003年的54.97%下降到2021年的24.19%。

    三、坚持均衡布局,城乡区域卫生健康差距明显缩小。始终把卫生健康工作的重点放在基层和农村,补短板强弱项提能力。迭代丰富“农民健康工程”,接续实施“双下沉、两提升”工程、县域医共体建设、医疗卫生“山海”提升工程、高水平县级医院建设等重大项目,从“城市强”“县级强”向“县域强”“基层强”转变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新体系不断健全,县域医疗服务整体能力处于全国前列。每月平均有430多名省市专家常驻山区海岛,每年有5000多名县级医院医生到乡镇卫生院定期排班工作,所有县(市、区)都建有标准化的胸痛、卒中、创伤、危重孕产妇救治、危重儿童和新生儿救治等急诊急救中心。县级公立医院中累计创建三级甲等医院14家、三级乙等医院61家,县域就诊率达89.54%。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化率达94.2%,88%达到国家服务能力评价标准,96%能够开展门诊手术。

    四、坚持普惠共享,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不断优化。围绕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丰富拓展“健康促进”等工程项目,每年推出一批健康惠民新项目纳入省政府民生实事,努力通过办实一件事,赢得万人心。聚焦“幼有善育”,加快构建积极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公共服务体系,大力发展普惠托育服务,每千人托位数3.65个,居全国第一。聚焦“老有康养”,不断强化老年健康服务支撑,全省二级以上公立医院老年医学科设置比例达98.43%。聚焦“重点疾病早筛早诊早治”,率先建立城乡居民同质同标的免费健康体检制度,持续为重点人群免费接种流感疫苗、免费筛查结直肠癌和慢阻肺,8年获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考核全国第一。聚焦“智慧健康”,创新推出“看病少排队”“出生一件事”“用血不用跑”等35项数字化便民举措。全省域推进“健康大脑+”体系建设,创新打造了“浙医互认”“浙里急救”“浙里防疫”“浙里护理”等一批重大典型应用。

    五、坚持预防为主,公共卫生体系全面加强。接续实施“公共卫生建设工程”,前移预防关口,注重源头治理,率先实现国家卫生城市全覆盖,创新建立县域医共体“两员一中心一团队”机制,创新构建了网格化、信息化的传染病防控新模式。出色应对了2003年“非典”、2013年人感染H7N9禽流感等突发新发传染病疫情,尤其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全省医护人员白衣执甲、勇毅逆行、坚韧奉献,有力保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全省甲、乙类传染病总报告发病率从2004年的407.34/10万下降至2022年的132.67/10万。

    下一步,我们将以“八八战略”实施20周年为新的起点,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强力推进创新深化、改革攻坚、开放提升,加快卫生健康现代化建设,为实现“两个先行”提供有力的健康支撑。

    虞汉胤:

    谢谢王主任,下面进入答问环节,请大家提问以前,请先通报一下自己所在的新闻机构的名称,下面请记者提问。

    新华社记者:

    “兜底性民生建设”是今天发布会的主题之一,请问如何为城乡困难群众兜好民生的底,请具体介绍一下?谢谢。

    沈铭权:

    谢谢这位记者的提问。社会救助事关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和衣食冷暖,是社会建设的兜底性、基础性工作。近年来,我们积极打造“弱有众扶”优享工程,不断健全完善城乡统筹、分层分类、精准高效的社会救助体系。我们主要做了3方面工作:

    一是聚力提标扩面,推进社会救助兜底兜牢。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改革创新社会救助制度,逐步扩大社会救助受益范围。目前低保标准从2017年的农村每人每月730元、城市739元,提高到2022年城乡同标的每月1084元;特困标准实现城乡统筹人均1756元。同时,聚焦共同富裕,扩大弱势群体帮扶覆盖面,推动社会救助从“兜底”对象向“扩中提低”对象延伸。目前已有72个县(市、区)将低边认定标准放宽到低保的2倍;临时救助有效覆盖外来人口,2022年向60.78万名困难群众发放一次性生活补贴3.88亿元。

    二是探索“助联体”建设,促进救助服务多元参与。民政部门牵头建设“助联体”,联动部门、市场和社会,贯穿县乡村三级,集力量汇聚、资源统筹、队伍培育、场景体验、窗口展示等功能于一体,进行实体化运行。目前,已有62个县建成县级“助联体”,共有1445个第三方执行的救助服务项目进驻这些“助联体”。用好慈善资金,组织实施“善居工程”,按照每户1.6万元的标准,已为2563户低保家庭改善居住环境。如,桐庐县探访人员发现,小女孩钟某在母亲死亡、父亲服刑后,与爷爷相依为命。县“助联体”全程关注,帮助该户纳入低保,为这个孩子申请了困境儿童保障,安排心理疏导,并提供“善居工程”改造。爷爷去世后,又把女孩送入杭州市儿童福利院抚养教育。

    三是打造“浙有众扶”应用,丰富社会救助智慧场景。以数字化改革助力社会救助高质量发展,“低收入人口基础数据库”一体化监测,全省动态监测221.9万人,占户籍人口的4.35%。通过浙里办救助一件事联办,省内户籍人员凭身份证就可申请社会救助,实现基本生活救助、专项救助、惠民补贴等15个事项联办,累计办理8.18万人次。整合救助系统和核对系统,按兜底型、急难型、支出型、关爱型、发展型进行“精准画像”,累计生成“一户一策”帮扶建议42.79万条,实现即时救助。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弱有众扶”的工作部署,应助尽助,切实解决困难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我先回答这些,谢谢!

    光明日报记者:

    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对建设“教育强省”作出了重要部署。请问这些年浙江在这方面是如何推进的?有哪些成效和亮点?

    浙江省教育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陈峰: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也是省之要事、民生实事。这些年来,我们按照“八八战略”指引的方向,围绕推进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目标,不断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取得了一些成效。主要表现在:

    第一,教育资源供给不断扩大。目前,全省有各级各类学校1.38万所,在校生1082.58万人,教职工93.7万人,教育人口超过全省总人口的六分之一。全省实现了从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到普及十五年教育的跨越,十五年教育普及率已经超过99%;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66.3%,较20年前增长了46个百分点。

    第二,城乡教育均衡程度不断提升。全省先后实施了农村中小学“四项工程”、职业教育“六项行动计划”,并通过“教师轮岗交流”“对口帮扶”和“教育共同体”等方式,有效推动了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目前,浙江城乡义务教育学校校际差异系数在0.27以内,为全国最低。

    第三,科教兴省战略不断深化。通过建设高教园区、新建扩建校区、中外合作办学、以新机制举办新型高校等措施,实施重点学科、重中之重学科、重点建设高校等一系列工程,高等学校在科教兴省中的作用更加突出。“十三五”期间,全省高校培养了152.6万名毕业生,其中85%以上留在浙江,成为创新创业的生力军;全省高校主持获得的国家自然科学奖、科技进步奖、技术发明奖三大奖数量占全省总数的80%,成为名副其实的科教兴省主阵地。

    总的来看,在“八八战略”的指引下,我省教育正在迈向高水平的现代化。面向新时代,我们将进一步深刻领会和把握“八八战略”的精神实质,以更大力度推进教育强省建设,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获得感。谢谢。

    中新社记者: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我们都非常关注失业和未就业等重点群体的就业工作。请问浙江对上述重点群体有哪些具体的帮扶措施?

    吴伟斌:

    谢谢这位记者的提问。近年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沙巴体育平台稳就业的决策部署,坚持把促进重点群体就业作为重中之重,主要采取了三方面举措:

    一是加强政策引导。通过鼓励用人单位吸纳、灵活就业、公益性岗位安置等措施,多渠道促进就业困难人员就业。今年一季度,发放就业困难人员有关社保补贴和岗位补贴4.45亿元。

    二是强化数字赋能。聚焦就业困难人员、登记失业人员、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从“发现—服务—就业”全生命周期设计帮扶业务流程,迭代升级“重点群体就业帮扶”应用,搭建省、市、县、乡、村五级贯通的就业治理体系,依托大数据将帮扶任务网格化分解到街道、社区,推送给基层工作人员,为服务对象建立帮扶档案,实现一人一档,实施点对点个性服务、系统化闭环管理。今年以来,已帮扶43.85万名重点群体实现就业。

    三是开展专项活动。组织开展“春风行动”“就业援助月”等专项活动,今年活动期间,全省共组织线上线下招聘会4500场,参加企业13万家,提供就业岗位320万个,达成初步就业意向56万人次。同时,我们于4月18日启动了为期1个月的“百万岗位进校园”专项行动,有针对性发布岗位,提高人岗匹配效率,会同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做好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全力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更快更好就业。

    浙江日报记者:

    我们知道基层地区,尤其是山区海岛的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相对薄弱一些。刚刚王主任也提到了我们省正在实施医疗卫生“山海”提升工程,请问目前这项工作的进展情况与成效如何?

    王仁元:

    谢谢这位记者的提问!为了解决山区海岛地区县医院能力弱、群众看病不方便问题,2021年我省启动实施了医疗卫生“山海”提升工程,由省内13家综合实力最强的省市级三甲医院重点帮扶32家山区海岛县医院,确保每个山区海岛县(市、区)都有一家三甲医院帮扶。

    主要采取了三方面举措。一是聚焦优质医疗资源缺乏现状,加大了专家下派力度,确保每个县每天有12名以上省市专家在当地开展医疗服务;二是聚焦群众就医需求,构建了“3342”任务体系,着力于做强县域胸痛、卒中、创伤“三大救治中心”,做优影像、病理、检验“三大共享中心”,共建不少于4个重点帮扶专科,提升医院管理和公共卫生服务两项能力,提高心脑血管疾病、急救创伤等救治能力。三是聚焦人才短板,加大定向培养的带教培养力度。依托省内优质医学院校,每年为山区海岛县量身定制培养不少于700名医学生,通过开设在职研究生班、青年骨干高级研修班等方式为山区海岛县培养实用型卫生人才。

    医疗卫生“山海”提升工程实施近两年来,山区海岛县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有了明显提升,山区海岛县群众就医满意度、获得感显著改善。

    一是群众在家门口就能看上省市专家。平均每月省市医院有438名下沉专家在山区海岛县直接为群众提供诊疗服务。这些下沉专家不仅仅在县医院坐诊、查房、手术、带教,还积极走进基层,在基层医疗机构设立专家工作站、开展巡诊服务。改变了之前需要舟车劳顿,去省里市里才能看上大专家的情况,越来越多的患者留在当地,山区海岛县的县域就诊率提高到了88.82%。除此之外,山区海岛县群众还可以通过远程医疗协作网、“云诊室”等途径,在线上看上沙巴体育平台省市专家。

    二是县医院医疗技术水平显著提高。山区海岛县三级医院数量从5家增加到12家,衢州地区县级三级医院实现零的突破。三大救治中心和三大共享中心全面建成,急性心梗、脑中风等严重影响群众生命健康的危急重症救治能力和严重创伤患者抢救成功率大大提升。县医院开展新技术新项目1628项,建设重点帮扶专科148个,医疗技术水平进步迅速,微创技术全面普及,一些之前只能在省市医院才能进行的三四级手术现在当地县医院也能顺利完成。

    三是留下了一支带不走的专家队伍。重输血更重造血,围绕当地多发病、常见病,有针对性地落实培训进修、“师带徒”“送出去 请进来”等多重举措,开展医疗骨干人才培育。已累计培养心内科、神经外科、骨科等县医院技术骨干889人,持续稳定地为当地群众提供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谢谢!

    人民日报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我们知道,当前浙江的城市和乡村还存在教育资源发展不平衡、不均衡的现象,山区海岛和农村教育资源尤其薄弱。此外,许多家长对孩子的中考、高考十分担忧,也十分敏感,教育焦虑普遍存在。请问接下去如何改变这些现象?谢谢!

    陈峰:

    共同富裕背景下,浙江人民期待孩子接受沙巴体育平台、更好、更加公平的教育,所以我们必须朝这个方向努力。当前,我省义务教育阶段已经有90%以上的孩子在城镇学校就读。为此,一方面,我们要根据城镇化发展趋势,继续布点建设新的城市学校,扩大城市教育资源;另一方面,我们要优化乡村学校布局,提升乡村教师水平,让农村孩子也有接受优质教育的条件、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至于您所说的教育焦虑,我们认为是就业压力、社会竞争在教育领域的反映,也是教育资源不足的表现。所以,我们要进一步加快教育发展,扩大教育供给,优化教育结构,创造条件提供沙巴体育平台的读书机会、升学通道,努力缓解考试焦虑、升学焦虑。我们还要大力发展“学校后教育”,让已经离开学校、已经参加工作的人,也能终身接受继续教育和职业培训,从而提升学历水平和职业技能。谢谢。

    浙江经视记者:

    养老服务目前是存在一个难题,就是实现养老服务的普及和普惠。因为浙江城乡毕竟还是存在发展差距的,浙江在这方面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

    沈铭权:

    好的。你这个问题很有针对性。城乡区域之间的养老差距一直是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问题。大家也看到了,党的二十大强调“推动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为此,我们坚持从实际出发,把握好针对性和差异性,因地制宜出台各具特色的政策,着力解决大城市与小县城、山区海岛与平原丘陵等各类区域的养老问题,努力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需求。主要做了3方面工作:

    一是积极探索山区助老长效机制。浙江山区农村老年人量大面广、居住分散、交通不便,养老服务成本较高、家庭支付能力较弱,特别是空巢化特征明显。近年来,我们立足山区实际,在丽水、衢州等地探索“服务跟着老人走”模式,聚焦山区老年人基本生活、看病就医、代购代销、精神慰藉、安全出行等重点需求,切实提升老年人体验感、获得感和幸福感。比如,针对偏远山区老年人“看病难”“用药难”等问题,丽水市探索建立山区农村巡回医疗服务机制,由乡镇卫生院医护人员带上常用药品及医疗设备组成46辆医疗流动服务车,上门提供诊治、体检、配药等服务,累计开展送医送药服务2.4万次,惠及80多万老人。针对山区老人“理发难”问题,庆元县还成立“流动爱心理发站”,帮助老年人解决“头等大事”。

    二是开展“海岛支老、一起安好”行动。针对偏远悬水海岛,老年人口比例高、公共服务资源匮乏、护理人员短缺等问题,我们开展“海岛支老、一起安好”行动,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绍兴等市派出支老人员,从服务、设施、管理、文化等方面支援舟山市15个悬水小岛养老服务。目前共有162位支老人员先后上岛,开展生活照料服务4989人,慰问和送医送药等服务4855人次,文化活动1750场次,让越来越多的偏远海岛老年人共享优质服务、安享美好晚年。我们将以支老为突破口,鼓励社会组织、企业等力量不断加入支老行动,全力缩小区域养老差距。

    三是加速缩小养老服务城乡差距。我省始终坚持城乡统筹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做到城乡养老服务设施统建、政策统筹、标准统一。城市社区和偏远山区、悬水小岛都有按省级标准统一建设的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围绕养老服务普及普惠,2022年底,我们发布基本养老服务清单,面向城乡13类老年人群体无差别提供21项基本养老服务。比如,自2023年1月1日起,全省11个设区市浙江户籍8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无需申请,通过“浙里康养”平台智能识别,即可领到每月至少60元的高龄津贴。

    下一步,我们将围绕使老年人获得方便可及、城乡均衡、优质共享的基本养老服务目标,加快形成“居家+社区机构+智慧养老”家门口幸福养老模式。

    我就回答这些,谢谢!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网记者:

    刚才提到了养老服务,近年来我们关注到在浙江周边省市,像江苏省、上海市,有很多的老年人会在夏天的时候到浙江乡村来进行避暑休养。而且随着长三角一体化不断推进,异地养老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请问浙江如何满足这方面需求?

    沈铭权:

    谢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我们一直遵循“八八战略”提出的“进一步发挥浙江的区位优势,主动接轨上海、积极参与长江三角洲地区合作与交流,不断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促进长三角养老服务一体化。为此,我们做了一些工作。

    一是大力发展跨区域旅居养老。浙江有好山好水好空气的生态优势,绿水青山、蓝天白云是浙江自然环境的独特标志,为旅居康养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长兴顾渚村、安吉董岭村、磐安乌石村、江山周村等地,还有许多知名、不知名的小山村,吸引了大量上海及长三角地区的老年人度夏过年。

    二是持续促进养老服务企业融合发展。吸引长三角地区养老服务品牌企业到浙江投资兴业,努力形成高中配备、多业态共存的养老服务业。许多上海和江苏的知名养老服务品牌在杭州、温州、嘉兴、绍兴等地都承接了养老服务项目。我省的养老服务企业也不断提升对外开放能力,一些康养行业领军企业走向长三角、服务海内外。上个月,我们举办的2023浙江(国际)康养产业博览会开幕,吸引了大量长三角地区和全国各地业内人士参加,国内外59名养老领域专家学者、122家企业参展,省外、境外企业达38家。

    三是全面加强养老服务人员交流。长三角养老服务人员交流密切,经常举办各类比赛和研讨活动。三省一市每两年轮流举办一次长三角养老护理职业技能大赛,长三角地区近8千家养老机构的15万养老护理员参加比赛,相互切磋,共同提升护理水平。

    四是推动跨区域享受基本养老服务。无论本省籍还是外省籍老年人,只要年满60岁,凭身份证明,在浙江旅游、出行、就医等均可享受相关的优待政策。外省老年人在浙江也可以享受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的便利条件,部分地区还可享受和本地老年人同等的助餐优惠。

    我就回答这些,谢谢!

    香港商报记者:

    技能人才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请问浙江技能人才的总体情况怎么样?在培育和激励方面有哪些做法呢?谢谢。

    吴伟斌:

    谢谢这位记者的提问。我们一直以来都高度重视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强化技能人才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截至2022年底,全省技能人才总量达到1195万人,占全体就业人员总量的30.7%。近年来,我们聚焦提升技能人才的社会认同感和获得感,真正让全社会重视技能人才、尊重技能人才,深化技能人才评价激励制度改革:一是畅通技能人才职业成长通道。探索建立“新八级工”职业技能等级制度,在原先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五级工”基础上,向上增设特级技师和首席技师,向下补设学徒工,特级技师、首席技师可以申报相应系列正高级职称评审。去年,我们在15家制造业企业开展试点,遴选产生首批3名首席技师和26名特级技师。这里我想举个例子,西子联合控股有限公司的葛小青,他早在2003年就评上了高级技师,碰到了职业发展的“天花板”,因为“新八级工”制度的建立,他去年评上了特级技师,个人成长通道得到了进一步扩展。二是探索创新“以技增收”机制。我们以“企业出效益、职工得利益”为导向,在全国率先发布技能人才薪酬指引,在助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上,促进技能人才“既增技又增收”。去年,我们在台州市开展了技能型社会建设试点,探索“技能创富”模式,推动企业建立与职业技能等级序列相匹配的岗位薪酬分配制度,打通了“职工增技—企业增效—职工增收”的共富链条。目前,台州市共有1000多家企业实现技能与薪酬挂钩。根据抽样调查,2022年台州市技术工人薪酬同比增长8.9%。4月18日,人社部和省政府签署了共建省域技能型社会合作协议,将全面总结推广台州经验做法,加快推进省域技能型社会建设,大力营造“社会崇尚技能、人人享有技能”的良好社会氛围。三是完善高技能人才服务保障体系。我们连续两年遴选培育新时代浙江工匠5276名,省级财政安排每人最高50万元支持经费。以省政府名义设立“新时代浙派工匠”表彰项目,进一步提高技能人才政治待遇和社会地位。同时,将高技能人才纳入各地人才支持计划,按规定落实住房、户籍、子女入学、医疗、创业就业扶持等优惠政策。如杭州市将符合条件的高技能人才纳入杭州高层次人才分类认定体系,享受购房补贴、优先摇号、在杭落户、车牌竞价补贴等优惠政策,不断提升技能人才的获得感和认同感。在此,我也呼吁,希望社会沙巴体育平台关注技能人才,在全社会形成重视技能人才、尊重技能人才、关爱技能人才的良好氛围,引导沙巴体育平台青年“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

    潮新闻记者:

    看病就医一直是老百姓非常关心的话题,挂号方便吗?排队的时间长吗?能不能从这些层面来介绍一下浙江的相关情况?为了能够让老百姓有更好的就医体验,浙江又有哪些具体的措施?

    王仁元:

    你这个问题很重要!大家也很关注!近年来我们聚焦群众看病就医过程中的堵点难点痛点,全力推进“健康大脑+智慧医疗”建设,围绕看病就医“一件事”,在“浙里办”上线了“浙里健康”专区,推出了预约挂号、浙里健康e生等70多项数字化便民应用。构建了覆盖诊前、诊中、诊后全流程,线上线下一体化、智能化、全方位的数智医疗健康服务新体系。

    比如在诊前,我们采用人工智能技术手段,向群众提供便捷的智能导诊服务,帮助群众快速选择合适的医院合适的科室;建立全省统一号源池,提供1000多家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线上预约挂号,累计提供挂号服务已突破1亿人次;将诊间叫号大屏搬到患者手机端,统一向居民提供各医院各科室当前叫号和候诊人数查询,显示医院科室当前忙闲状态,帮助老百姓减少就医等候时间。城市大医院高峰时段排队平均时间从8.26分钟缩短到2.61分钟。

    在诊中,广泛开展医学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共享,也就是大家熟知的“浙医互认”。通过这一应用,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患者“多头检查”“重复检查”的问题,既大大节省了不必要的检查检验费用支出,又缩短了患者“排长队”、多次往返医院的等候时间,让群众就医省时、省心、省钱。目前已覆盖医疗机构1881家,累计互认2072万项次,节省医疗费用近8.3亿元。同时,重塑医疗费用支付流程,推广“医后付”“信用付”等新型医疗费用结算模式。我们还计划将人工智能辅助决策支持技术引入诊疗过程,提供辅助诊断推荐、合理用药建议等帮助,重点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

    在诊后,基于健康数据高铁归集的健康数据,通过“浙里健康e生”应用,让浙江的老百姓人人可以拥有一份属于自己的全周期电子健康档案,并提供自我健康管理等服务。同时,依托互联网医院为患者提供图文咨询、视频问诊、在线处方等服务。值得一提的是,去年我们上线了“浙里护理”,通过“线上点单、线下服务”新模式,为失能失智老人、长期卧床病人等群体提供上门护理服务,累计推出“互联网+护理”服务项目61项。

    接下来,我们还会不断强化新技术创新融合,推进这些应用的迭代升级,并启动谋划沙巴体育平台新的“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场景,让老百姓看病更便捷、更智慧、更舒心,持续改善提升老百姓看病就医过程中的体验感和获得感。谢谢!

    浙江卫视记者:

    浙江的高等教育这些年一直在发展,成效也不错,但是跟周边的先进省份相比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所以浙江的老百姓在这一块会觉得自己有点“吃亏”,对这一点您是怎么看的?另外,我们浙江的高等教育接下去要怎么发展才能实现高等教育强省的目标?

    陈峰:

    这个问题也非常精准。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地区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八八战略”20年来,我省高校数量由68所增加到109所,普通本专科、研究生在校生规模分别增长到2002年的3.19倍、9.28倍。全省高校“双一流”学科数量目前居全国第五位,高校还汇聚了全省75%的“两院”院士和73%的“鲲鹏”级专家。但正如你所说,高等教育仍然是我省教育的短板,有的高校、有的学科虽然已经登上了“高原”,但要抵达“高峰”还要付出很大的努力。

    当然,得益于浙江良好的教育基础,国内大学还是十分认可浙江的生源质量,因此浙江学生被高水平大学录取的比例还是比较高的,在全国也处于前列。但由于“家门口”的高水平大学还不够多,所以许多孩子要上好大学只能出省。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创新深化、改革攻坚、开放提升”的要求,加快高等教育跨越式高质量发展。一是积极以新机制举办新型高校。目前,西湖大学已经招生,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法航空学院已经获批成立,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暂名)等高校正在筹建。二是加快高水平大学建设。争取以超常规力度扶持若干基础好的高校、学科争创一流,争取早日从“高原”登上“高峰”。三是促进普通高校高质量特色化发展。因为我们大部分孩子还是在普通大学就读的,我们要把每一所大学的特色培育成优势、把优势培育出水平,努力让每一个孩子在大学里都能够学有所成、不负韶华。谢谢。

    虞汉胤:

    由于时间关系,今天的提问环节就到这里,感谢四位发布人,感谢各位记者朋友,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