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义:深化“下山脱贫”文章 加快奔向共同富裕
  • 日期:2023-04-21 10:45
  • 来源:潮新闻
  • 浏览次数:

“这是田坪村老村,山高路陡,交通闭塞,村民吃的是红薯、玉米、萝卜,住的是树皮做屋顶的泥土房。”今年,武义县原扶贫办主任董春法编了一本记录武义下山脱贫之路的画册,翻阅着老照片,他向记者介绍起下山脱贫村庄的历史。

田坪村旧址位于西联乡的大山深处,村民人均年收入只有500多元。2002年,田坪村整村搬迁下山,安居在柳城镇城东S220省道旁,一年以后,家家户户都住进了300多平方米、砖混结构的新楼房。“小时候上学要走35里路,每天要到山上砍柴,想都想不到自己现在会有车,我们村里也基本上每户人家都有车了。”谈起下山脱贫生活的变化,村民赖树忠感慨万千。

上世纪90年代,在武义的12.4万贫困人口中,8万居住在高山、深山,其中有4万人生存环境特别恶劣,发展环境特别艰难,贫穷、落后反复延续。针对这一现状,武义开启了长达30年的“搬迁下山、异地脱贫”之路。

2003年6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对武义从1993年开始率先探索“下山脱贫、异地发展”的做法予以充分肯定,并指出“下山脱贫是一项德政工程、民心工程,让老百姓得到了实惠”“武义下山脱贫成绩显著,经验十分宝贵,要善始善终继续抓好”。多年来,武义始终践行“八八战略”,作为下山脱贫发源地,武义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持续迭代升级“下山脱贫”行动,聚焦推进以人为核心、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推动人口集中、产业集聚、服务集成。

下山脱贫1.0版着眼解决影响农民生活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问题,鼓励高、深山农民下山搬迁,使其生活得到极大改善。

下山脱贫2.0版诞生于本世纪初,着力解决群众的致富问题,使农民从原来的务农种地转变到打工创业,在缓解工业园区劳动力需求的同时有效解决下山人口就业问题。

眼下,从2020年开始实施的下山脱贫3.0版正在进行中。按照政府引导、农户自愿原则,武义对下山搬迁农户采用商品住宅安置、兜底安置等方式,给予相应补助政策,做到居住地、身份、职业一起换,生产生活一起转,让山民得享城市高品质生活。“我早就盼着这一天了。”53岁的涂伟忠老家在大溪口乡溪岭脚村水孔弄自然村,如今在白洋街道牛背金工业区经营一家超市。按照县里的相关政策,他们家可以享受45万元左右的补贴。

截至2022年,全县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升至63.5%,城镇集聚人口达29.8万。今年还将完成库区、偏远山区10个村1000人以上的集聚搬迁。

深化“下山脱贫”文章奔共富的路上,人口的集聚搬迁,就必须得进一步增强县城要素集聚、产业支撑、人口承载和辐射带动能力。为此,武义顺应城市群发展大势,把融入金义都市区作为跨越发展的关键之举,以城市有机更新、“未来社区”建设等为抓手,加快补齐县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全力推进县域经济向城市经济、都市区经济转型。

针对武义南北发展不平衡、县城首位度不高、城乡收入差距较大的实际,下山脱贫3.0版紧盯农户个体、农村集体两大增收关键,深入实施富民行动计划。“强村十法”“富民20招”“‘武’团相助?‘义’齐共富”等举措充分拓宽群众就业增收渠道,提升村集体经济自我造血能力,强化对低收入群体的精准帮扶。

柳城畲族镇梁家山村移民后腾出了49幢土坯房,通过引入民间资本2亿元,建成了生态民宿度假村,农户每年可以拿到租金近万元。西联乡7个下山脱贫村,通过参与国家4A级景区——牛头山国家森林公园建设,每年获得分红64万元,实现整乡消薄。好山好水流金淌银,在充满回忆和乡愁的地方,还有很多令人充满期待的蝶变正在发生……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