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古道 托起山里人的幸福梦
  • 日期:2021-11-22 11:25
  • 来源:浙江新闻
  • 来源:浙江新闻
  • 浏览次数:

“我向你致敬,这荒芜的角落,这安详、劳作和灵感的居所,我无形岁月的河水在这里流淌,在幸福和忘情的怀抱。我属于你……”普希金在诗歌《乡村》中,用浓烈的感情,赞美了生他、养他的家乡,字里行间洋溢的真情,撩起了人们心灵深处那化不开的乡愁。

我们今天的故事发生在王坛镇六岸自然村,主人公是一群山里再普通不过的农民。两个多月前,为了修复村里的古道,为了让家乡焕发出最美的时光,他们沐风栉雨,胼手胝足,像当代愚公一样,修路不止。在他们眼里,家乡!永远是心灵深处那个最柔软的地方。

留守老人把近百吨石头运上山

山里的太阳出山早。早上7点,一支由30多名村民自发组成的古道建设先锋队上阵了。

布满老茧的双手,一手紧抓抬石头的绳索,一手握着木棍支撑平衡,雨后崎岖泥泞的山路上,被脚蹬的解放鞋踩出了一行行深深的脚印,嗨哟、嗨哟的号子声中,满头白发的村民挑鹅卵石的剪影,被印在清清流淌的小溪边。

从3月10日起,这些几十斤重的鹅卵石被这群山里汉子和妇女抬着、挑着,从溪沟边运到了5里外的六岭古道边,用作修筑古道的材料。

村里年轻人外出务工,抬石头的重担自然压在了这些年逾花甲的留守老人身上,这一干就是两个月。

因为资金紧张,经过两天义务劳动,村里给的报酬男工才120元,女工80元,这还不到正常报酬的一半。记者在现场看到,古道建设先锋队的队员都是60岁以上的老人,最大的沈月英已经74岁了。“我们愿意干,这是为了村里的大事,是为子孙后代造福的事。”沈月英一边擦着汗水一边告诉记者。

“我粗略算了一下,到工程完工,他们需要抬近百吨的石头上山。”工程负责人陶德意说。

微信群正能量激活村民热情

古道的修缮,起于村内一个叫“我们都实六岸宁”的微信群。

去年年底,村民经常在群里聊天,有村民建议:“我们为何不把村里的六岭古道修修好,来爬古道的游客多了,村里的农副产品也能卖出去了。”“对呀,这是个好主意……”

然而,村里村级经济薄弱,建设资金无从着落。“不如我们自己捐款把古道修起来。”村民陶水根在群里提出了建议。在大家热烈的讨论中,村民董德祥第一个捐出了1000元,接着第二个、第三个……捐款的村民中,有祖孙三代的、父子二代的,连嫁到外省的妇女,也主动参与捐款。短短20多天,就有197名村民踊跃参加了捐款,他们多则1万元,少则几百元,很快捐款金额就达到了22万多元。

“六翰”精神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六岸村古时叫六翰村,是隶属于王坛镇青坛村的一个自然村,村庄已有500多年的历史了。

除了自然风光秀美外,目前村内还保存着造型古朴、雕工精美的10多个老台门、祠堂等古建筑。科举时代,这里曾经出过六个翰林,民国时期的政论家陶百川、教育家陶愚川都是六岸人。1944年,在攻打大官庄战斗中光荣牺牲的新四军营长陶祖全也出生在这里,至今,在村内的新台门里,还保存着他的祖宅。也许是文化的熏陶,六岸人骨子里流淌着先人们淳朴、坚韧的血液。

关键时刻,这个集体体现出了山里人的担当。村民陶兴康不但主动捐款修古道,还担负起了村里的协调员、组织员和讲解员,整整两个多月的忙碌,人瘦了,但他却始终精神抖擞地为村里发展事宜奔波;退休教师陶张芳已74岁,对村内的文化、典故了如指掌,听说之江学院师生来村内考察旅游资源,他特意一大早从绍兴坐公交车到村里,为师生们担任讲解员;村民陶文来第一个提出了疏通古道的建议;村民陶菊萍虽然远嫁外村,但当她了解到村里修古道的事后,毫不犹豫地为村里捐赠了苹果树、白桃树等价值30万元的果树,用于美化古道边的景观;村民陶祖华也是退休教师,为了让外界对六岸村更了解,这位省摄影家协会的会员不仅一次次爬上高山,拍摄了一幅幅村民义务修古道的照片,他还联系了绍兴市科普摄影研究会的会员来六岸村考察采风,宣传村里的风土人情。

“这里是我们的家乡,我们的根,我们为家乡做事天经地义。”村民们说。这是古村“耕读传家”的传承,是“六翰”生生不息、自强不息的精神火种,更是一脉丰富宝贵的精神矿藏。

走好特色乡村振兴之路

5月14日上午,浙工大之江学院旅游学院80名师生在六岸村考察旅游资源后,对该村淳朴的民风、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村民振兴乡村的热情赞不绝口,纷纷在朋友圈留言点赞。

之江学院旅游学院院长潘海颖博士表示,六岸村是绍兴极具典型意义的乡村,她个人用于乡村振兴研究课题的经费将来支持这个专项。之江学院旅游学院党总支书记董勇说,六岸之行是一次效果显著的大学生思政大“课”,她还借之江学院学生参加绍兴大学生网络直播大奖赛的契机,专程去电询问六岸村有什么土特产,可以在直播带货比赛中帮助销售。

因为种种原因,六岸村在发展的路上渐渐落后了,但这并没有阻碍村民们放飞振兴乡村的梦想。

“利用六岸村的文化优势,可以发展名人文化游、非遗民俗游、生态健康游、民宿度假游。”之江学院旅游学院副教授陆庆祥博士在两次考察六岸村后认为,六岸村当前虽然面临危房改造、道路修缮、人才外流、项目缺乏、文物保护、环境提升等困难,但它的优势同样十分突出,这个优势就是六岸村无可比拟的文化积淀。在乡村振兴的大潮中,六岸村同样可以大有作为。

有村民提出,六岸村最大的卖点就是六个翰林的史实,建议村里把他们的生平、名字、祖居、功绩等整理出来,这是六岸村曾经的辉煌,也是六岸村文化的“金字招牌”。也有村民认为,六岸村还可以发展“六翰”文创产品,种植红粳米等稀有原生态稻米,种植柿子树等发展采摘游,制作盐笋等土特产,只有产业发展了,村的发展、村民的致富才有希望。

青坛村党总支副书记陶小纳说,村民振兴乡村的精气神上来了,村党总支将认真吸纳多方意见,广泛征集发展的金点子,因地制宜把村庄建设得更美好。

【手记】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80多年前,著名诗人艾青曾写下过这样的诗句。从六岸村苍翠欲滴的青山里,从六岸村人奔走劳作的热情里,答案已经一目了然——“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热情是一把火,可以迸发出惊人的能量和勇气。六岸人捐款建古道故事的背后,体现了村民吃苦耐劳的品质、百折不回的坚韧,和对祖国、对家乡的无比热爱,这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得以生生不息、繁荣昌盛的基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