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000014349/2020-00028 主题分类: 农业
发布机构: 省政府办公厅 成文日期: 2020-11-23
索引号: 000014349/2020-00028
主题分类: 农业
发布机构: 省政府办公厅
成文日期: 2020-11-232020-11-23
浙江省农业农村厅沙巴体育平台省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第46号提案的答复
  • 日期:2020-11-23 14:21
  • 来源:浙江省农业农村厅
  • 浏览次数:

省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

你们在省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上提出的《沙巴体育平台提升生产供给能力和水平推进我省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第46号)收悉。经会商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自然资源厅、省水利厅,现答复如下:

一、提案办理情况

第46号提案指出我省农业生产要素保障供给能力和水平不够,仍存在“防灾减灾能力不足、土地要素制约和农业生产人力资源难以为继”等基础性短板,提出了“提升防灾减灾能力、加强农业生产用地拓面增量、提高垦造耕地肥力和质量、发展种业育繁、壮大农业人才队伍”等几方面建议措施,问题分析精准,对策措施针对性、可操作性强,为下一步推进我省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思路和办法。

第46号提案被列为陈小平副主席督办的重点提案。我厅高度重视办理工作,及时与会办单位沟通联系,在深入研究提案建议的基础上,牵头制定了第46号重点提案办理方案,成立了由王通林厅长任总负责人,我厅与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自然资源厅、省水利厅等相关部门分管领导为责任领导,相关责任处室落实的工作机制,明确职责分工、任务要求和时间进度,确保提案办理工作落实到具体部门和责任人。

接办提案以来,我厅联合会办单位,积极开展调研,加强政策制定,推动工作落实,并及时向省政协提案委、省政协农业农村委沟通汇报,吸纳了办理协商会上政协委员和专家所提的建议,形成了答复意见稿。一是开展沙巴体育平台调研。我厅先后组织开展粮食生产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基本农田质量提升与保护、统筹农业“三区”(基本农田保护区、高标准农田建成区、粮食生产功能区)优化生产力布局、种业自主创新和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利用等沙巴体育平台调研;省发展改革委将“三农”高质量发展作为重要课题加以研究;省水利厅组织开展水安全战略等沙巴体育平台调研。二是推进政策制定。我厅联合省自然资源厅调研起草《沙巴体育平台规范设施农业用地管理 促进设施农业健康发展的通知》,为推动规模化种养殖业增产保供,促进乡村振兴提供要素保障。我厅代拟并提请省政府印发了《浙江省人民政府沙巴体育平台推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为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提供有力支撑;起草了《沙巴体育平台强化重要农产品生产保供工作实施意见(代拟稿)》并报请省委省政府审核印发,以进一步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供应。三是强化工作落实。瞄准农村改革探路者、城乡融合先行者、乡村振兴排头兵“3大目标”,聚焦“抓统筹、保安全、补短板、促改革、强队伍、创品牌”“6项要求”,抓紧抓实重要农产品增产提质等“9方面重点”工作,并组建粮食生产、生猪增产保供、数字“三农”、渔业安全生产监管、扶贫开发和综合协调“5+1”工作专班,全面实施新时代浙江“三农”工作“369”行动。

二、加强农业生产供给能力建设的情况

近年来,我省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沙巴体育平台“三农”工作重要论述,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创新政策举措,狠抓工作落实,农业基础设施和科技水平稳步提升,农业防灾减灾能力逐步增强,农业生产发展水平明显提高。

(一)加大水利和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实施 “强塘固房”“美丽河湖”、百项千亿防洪排涝、农村饮用水达标提标、“海塘安澜”等工程,持续开展水库除险加固,中小河流、农村河道综合整治,对山塘、河堤、海塘堤坝、闸站等进行提升改造,消除安全运行隐患,恢复和提高蓄水、灌溉、排涝和抗旱能力,着力构建洪能防、涝能排、旱能抗、环境优美的河道、灌排水等水利设施网络,提高农田排涝和农村防灾能力。二是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2010年,省委省政府作出部署,通过8-10年努力,力争全省建成800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整体达到亩产吨粮生产能力。经过持续努力,全省已建成并上图入库粮食生产功能区810万亩。我省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的做法和成效得到了中央高度关注和社会广泛认同,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经验连续四年写入中央一号文件并在全国推广。三是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我省于2012年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截至2018年底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755.6万亩,有效改善了农田基础设施和土壤肥力,提高了粮食生产能力。机构改革后,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由农业农村部门统一管理实施。我省按照要求,积极开展“十二五”以来高标准农田建设情况评估,着力摸清底数;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和高效节水灌溉,至2019年底全省累计建设高标准农田1900万亩,其中2019年建成144.4万亩、同步发展高效节水灌溉26万亩,超额完成农业农村部下达的年度建设任务。

(二)切实加强耕地质量提升与保护。在确保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数量稳定的基础上,加快推进耕地质量建设和保护。一是加强耕地地力培育。组织开展标准农田质量提升工程和“沃土工程”,实施商品有机肥应用补贴政策,创新开展耕地培肥景观化示范园(带)建设,大力推广耕地质量保养综合技术,促进地力培肥和耕地用养平衡。二是加强耕地质量监测。完善全省耕地质量监测网络布局,推进“三区四情”耕地质量综合监测点建设,建成以16个国家级和324个省级长期定位监测点、715个国控和1500个省级农田土壤污染防治监测点、6917个耕地质量动态变更调查点为支撑的监测体系。三是加强垦造耕地质量建设。在垦造耕地工程中做到科学设计施工,通过土地平整、修建灌溉与排水设施,实施耕作层土壤剥离再利用、地力提升等措施开展耕地提质改造,努力提高耕地质量。

(三)全面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工程。2018年8月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沙巴体育平台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的意见》,启动了“三年行动”计划。通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使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形态有机更新,破解耕地碎片化、村庄用地无序化、农村发展低散弱问题,努力探索利用土地要素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高质量发展、建设“诗画浙江”大花园的新路子。目前乡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程指标体系、工作体系、政策体系、评价体系初步建立,全省已批准实施工程410个,涉及85个县(市、区)1436个行政村248万农民,土地面积1140万亩。已建成高标准农田41万亩,新垦造耕地8.3万亩,复垦农村建设用地2.9万亩,生态整治修复面积13万亩,治理污染土地7000亩,带动消除经济薄弱村279个。

(四)强化种业育繁推和科技支撑。将现代种业发展纳入财政支农政策扶持范围,重点选育产量高、品质优、抗性强的新品种,加快推广优质品种、专用品种,目前已累计收集种植保存优异种质4100份,繁殖更新种质2450份,鉴定评价1200份。组织开展农作物特别是特色作物良种重大科研联合攻关,综合产、学、研、推等各部门优势资源,积极构建种业科技创新平台。杂交稻、常规稻、油菜、西瓜、番茄、花椰菜等作物育种居全国领先水平,“甬优”系列籼粳杂交稻创百亩示范方平均亩产1032.04公斤、最高亩产1106.39公斤,居全国领先水平。大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和新型农作制度,广泛开展绿色高产创建,积极推进“肥药两制”改革和粮食生产“机器换人”,加快转变生产方式,实现绿色生产、高效生产。推动粮食生产“数字化”转型,加大育秧、施肥、植保和社会化服务等领域的数字化技术应用,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1.1%。

(五)完善财政支农投入机制。根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财政支农体制机制改革的总体要求,不断完善财政投入机制,着力构建集中财力办大事财政政策体系。一是强化项目资金统筹。围绕保障主要农产品供给安全、农民稳定增收和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等目标,省财政按照“因素法”切块下达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等专项资金,由各地结合当地实际在省定框架和使用方向范围内自主立项和分配使用,统筹支持粮食生产功能区、高标准农田、耕地质量监测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改善,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模式推广应用,现代种业育繁推一体化发展等方面。二是加大基础设施投入。省财政按因素法下达省级造地改田资金,支持保护耕地和乡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省统筹补充耕地补助、农村宅基地复垦新增耕地补助、灾毁耕地复垦补助、耕地保护补偿、保护耕地和生态修复管理等。对高标准农田和高效节水灌溉设施建设,省财政在中央财政补助基础上,分别再给予200元/亩和120元/亩的补助。三是加大人才培育引进。积极落实大学毕业生从事现代农业相关扶持政策,对在省内直接从事现代农业并符合相关条件的大学毕业生,由市、县(市、区)财政给予每人每年10000元补助,补助时间为3年。省财政每年预算安排9000万元,支持实施“千万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对参加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学员给予差别化补助,促进农民劳动技能和就业水平提高,增强农民创业增收能力。积极争取中央农民培训补助资金,深入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工程,大力推行农民田间学校模式,支持农村青年创业兴业。

三、着力补短板强弱项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

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短板在“三农”、重点是“三农”、关键在“三农”。下一步,我厅将按照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要求,联合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自然资源厅、省水利厅等部门,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积极吸收提案相关建议措施,按照农业高质量发展要求,落实“藏粮于地 藏粮于技”战略,围绕保障供给,强化保量、保供、保质、保安、保育等方面,加快补齐农业生产发展短板,切实增强防灾减灾能力,发挥农业供给战略后院和压舱石作用。

(一)协同联动抓好防灾减灾。牢固树立抗灾夺丰收思想和“减灾就是增产”理念,完善抗灾救灾预案,积极落实应对措施。一是加快推进水利工程建设。开展水库除险加固100座,加固干堤及海塘堤坝100公里,综合整治山塘500座,圩区治理20万亩,建成美丽河湖100条(个),治理中小流域500公里,推进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对山塘、堰坝、涵闸、泵站等进行提升改造,逐个销号排除风险隐患,提高农村地区防洪排涝和抗旱能力。二是加强灾害预警系统建设。开发建设全省山洪灾害预报预警系统,做好灾害预警预报,提升山区小流域山洪灾害防御能力。以智慧水利省试点为抓手,继续深化钱塘江防洪减灾数字化平台建设,加快推进浙江省江河湖库水雨情监测在线分析服务平台建设。三是加强联防联控机制建设。强化部门联合沟通会商,完善灾害预报预警和应急响应机制,科学研判气象灾害发生趋势,加强病虫害监测预警,指导农民主动避灾、科学防灾。加强抗灾救灾技术指导,落实种子、化肥、农药等农资应急储备,搞好应急调剂调运,指导农民恢复生产。

(二)统筹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根据《沙巴体育平台沙巴体育平台切实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 提升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的意见》,报送我省实施意见,进一步健全“五统一”农田建设管理新体制,在继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同时,加快推进老项目区提标改造,持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确保全省300亿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坚持因地制宜、创新示范、融合推进,探索建设一批“设施齐全、道路畅通、科技先进、农田肥沃、高产高效、绿色生态”的高质量高标准农田。二是坚守耕地数量红线。建立健全永久基本农田“划、建、管、补、护”长效机制,落实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按照《沙巴体育平台办公厅沙巴体育平台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行为的通知》要求,坚决制止各类耕地“非农化”行为,坚决守住耕地红线。三是强化耕地质量红线。继续加快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化肥定额制、有机肥替代、绿色防控、农牧结合资源化利用等投入品减量增效先进适用技术,促进耕地地力改善。对“旱改水”质量提升工程,深化完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覆盖耕作层等措施,加强农田防洪排涝能力和土壤肥力建设,确保提升耕地质量,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四是守护农田生态红线。加强耕地土壤污染防治,采取工程、生物、农艺等措施,有效改善和提升耕地土壤生态环境,构建土壤污染治理的技术体系。建立完善耕地质量调查监测与评价制度,完善耕地质量监测网络,新建12个 “三区四情”耕地质量综合监测点,进一步加强预警预判,优化监测运行机制。开展耕地质量年度调查监测成果更新,定期发布评价结果,研究统一耕地评价补偿标准,充分运用好监测评价成果。加强受污染耕地风险管控,充分发挥高校、科研院所的作用,组织实施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试点示范,带动全省农田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开展。

(三)深入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一是坚持“多规合一”。加快推进村庄规划编制,着力从规划层面为推进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提供方向引领和要素保障。重点针对耕地碎片化问题,按照集中连片要求,大力推进农用地整治,推动存量建设用地复垦和盘活再利用,统筹村庄发展目标、生态保护修复、耕地保护、产业发展空间等,提高工程实施的集成效益。二是坚持因地制宜。通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开发利用低效园地荒芜土地等宜耕地、复垦废弃宅基地、闲置建设用地和工矿用地等途径垦造耕地10万亩。到2020年底,全省完成500个以上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覆盖300个乡镇、2000个行政村,其中建成100个示范工程。三是坚持建管并重。对新垦造耕地项目,通过熟土覆盖和土壤培肥,增加土层厚度和土壤有机质,对未经耕地质量等级评定的项目不予通过验收。加强新垦造耕地后续管护,落实管护资金,签订管护协议,明确在管护期限内种植农作物,新垦造水田应保证每年种植一季以上水稻等作物,不得改变土地用途,防止耕地抛荒弃耕。

(四)规范设施农业生产用地拓面增量。持续完善设施农业用地管理政策,支持和保障现代农业健康发展。一是进一步规范设施农业用地使用。明确设施农业用地按照原地类管理;简化设施农业用地取得方式,设施农业用地不按建设用地审批,实行备案制;规定设施农业用地使用期限,与土地承包期或土地经营权流转合同确定的期限相衔接。二是进一步强化设施农业用地服务与监管。全省统一使用设施农业用地监测监管系统,所有设施农业用地 “上图入库”,对申请、备案、经营使用等进行动态监管,规范设施农业用地使用。三是进一步保障生猪养殖用地。根据生猪养殖重点项目清单及种养大户、养殖企业需求,组织项目所在市、县“一对一”上门对接、“量体裁衣”定方案,切实保障生猪养殖用地需要。

(五)深化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一是抓好科技成果转化。建立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支持科技人员以专利许可、转让和技术入股等方式转化科技成果,不断提升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水平。推进农技推广机构服务创新,强化农业科技需求与成果对接,发布主导品种与主推技术,努力保持我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位居全国前列。二是做好推广示范应用。加强农机农(牧)艺融合,突破机械化难题,协同推进农机化技术应用,进一步巩固提升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大力推广良种良法和“千斤粮万元钱”等新型农作制度,积极开展粮食高产高效示范创建,推广高产高效种植模式。三是用好数字技术赋能。加快建设数字“三农”协同应用平台,引进试验推广适用智能化农机装备,加强人工智能、北斗导航、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在“三农”领域的应用。加快现代信息技术与“三农”工作深度融合,用数字化引领驱动农业农村现代化。

(六)加快推进农业绿色生态发展。一是以“肥药两制”改革为引领,围绕国家农业绿色发展试点先行区建设目标,着力构建农业绿色发展的制度体系和长效机制,推进农业生产向清洁化、循环化、生态化转型。力争今年单位耕地面积化肥用量小于410千克/公顷,农药使用量小于0.17千克/亩,全省商品有机肥用量稳定在100万吨,主要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92%以上,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推广面积1000万亩。二是加快开展农业绿色发展示范创建,建成绿色发展先行县30个、示范区500个(省级100个)、生态拦截沟渠100条、高标准美丽牧场100家,水产养殖尾水处理10万亩。以县域为单位整建制开展精品绿色农产品基地创建,新增绿色农产品基地面积10万亩,绿色食品300个。三是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推动实现食用农产品农安码合格证特色产业和规模主体全覆盖,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省级监测合格率保持98%以上。

(七)大力发展种业育繁与推广。一是推动实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攀高工程,支持参与新品种选育等农业技术攻关,实施产业技术项目200个,培育具有国内竞争力的综合型种业集团2家以上。二是持续抓好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工作,推进种苗类资源建圃保存、种子类资源入库保存。围绕粮食、园艺、果树、畜禽等特色主导产业发展,牢牢把握种业“芯片”主导权,加强优质高产品种选育和推广,优化品种结构,优化种子储备布局布点,提高供应能力。充分利用我省早稻、籼粳杂交稻和常规晚粳稻育种资源和人才优势,依托中国水稻所、省农科院、宁波农科院、嘉兴农科院,着力打造具有全国竞争力的优质稻种,努力保持杂交稻、常规稻、油菜等作物育种水平位居全国前列。三是深入开展种质资源精准鉴定、深度评价,建立健全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省市科研院校、生产经营主体共同参与的保护体系,推动建立浙江省种质资源大数据库,促进共建共享。四是进一步健全省、市、县三级示范体系,加快推进示范点物联网建设,创新“云展示”等方式,充分运用好全国性、区域性和全省性展示活动,努力把浙江打造成“现代种业强省、特色种业大省”,成为全国“看禾选种”富有影响力的重要窗口。

(八)大力培育农业专业人才。一是实施乡村人才振兴行动,统筹传统农民、返乡大学生、回归乡贤、村集体组织带头人、本土新农民等各类人才培育,打造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三农”人才队伍。以“规模化、组织化、产业化”为导向,深入实施万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提升工程,新培育示范性家庭农场1000家,累计培育省级以上骨干农业龙头企业500家。二是实施农业产业领军人才、青年农场主和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养行动计划,加强乡村产业职业经理人、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等专业人才培育。三是优化人才交流培养机制,落实事业单位科研人员兼职离岗创新创业政策,支持沙巴体育平台科研人员带技术、带项目投身乡村产业振兴。深化农业技术人员职称制度改革,畅通农民申报农业技术人员职称渠道。四是加强教育培训资源整合,推进“互联网+培训”,建设“云上智农”的浙江版—“浙农云”,打造全省统一的乡村人才培育品牌。2020年培训各类农村实用人才7万人、高素质农民1万人,培育农创客2000名。

感谢省政协农业和农村委一直来对“三农”工作的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欢迎继续给我们提宝贵意见和建议。

联系人:厅农田建设处陈再时、严英军;电话:0571-86757330,86757309。


浙江省农业农村厅

2020年10月11日


省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

你们在省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上提出的《沙巴体育平台提升生产供给能力和水平推进我省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第46号)收悉。经会商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自然资源厅、省水利厅,现答复如下:

一、提案办理情况

第46号提案指出我省农业生产要素保障供给能力和水平不够,仍存在“防灾减灾能力不足、土地要素制约和农业生产人力资源难以为继”等基础性短板,提出了“提升防灾减灾能力、加强农业生产用地拓面增量、提高垦造耕地肥力和质量、发展种业育繁、壮大农业人才队伍”等几方面建议措施,问题分析精准,对策措施针对性、可操作性强,为下一步推进我省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思路和办法。

第46号提案被列为陈小平副主席督办的重点提案。我厅高度重视办理工作,及时与会办单位沟通联系,在深入研究提案建议的基础上,牵头制定了第46号重点提案办理方案,成立了由王通林厅长任总负责人,我厅与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自然资源厅、省水利厅等相关部门分管领导为责任领导,相关责任处室落实的工作机制,明确职责分工、任务要求和时间进度,确保提案办理工作落实到具体部门和责任人。

接办提案以来,我厅联合会办单位,积极开展调研,加强政策制定,推动工作落实,并及时向省政协提案委、省政协农业农村委沟通汇报,吸纳了办理协商会上政协委员和专家所提的建议,形成了答复意见稿。一是开展沙巴体育平台调研。我厅先后组织开展粮食生产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基本农田质量提升与保护、统筹农业“三区”(基本农田保护区、高标准农田建成区、粮食生产功能区)优化生产力布局、种业自主创新和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利用等沙巴体育平台调研;省发展改革委将“三农”高质量发展作为重要课题加以研究;省水利厅组织开展水安全战略等沙巴体育平台调研。二是推进政策制定。我厅联合省自然资源厅调研起草《沙巴体育平台规范设施农业用地管理 促进设施农业健康发展的通知》,为推动规模化种养殖业增产保供,促进乡村振兴提供要素保障。我厅代拟并提请省政府印发了《浙江省人民政府沙巴体育平台推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为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提供有力支撑;起草了《沙巴体育平台强化重要农产品生产保供工作实施意见(代拟稿)》并报请省委省政府审核印发,以进一步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供应。三是强化工作落实。瞄准农村改革探路者、城乡融合先行者、乡村振兴排头兵“3大目标”,聚焦“抓统筹、保安全、补短板、促改革、强队伍、创品牌”“6项要求”,抓紧抓实重要农产品增产提质等“9方面重点”工作,并组建粮食生产、生猪增产保供、数字“三农”、渔业安全生产监管、扶贫开发和综合协调“5+1”工作专班,全面实施新时代浙江“三农”工作“369”行动。

二、加强农业生产供给能力建设的情况

近年来,我省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沙巴体育平台“三农”工作重要论述,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创新政策举措,狠抓工作落实,农业基础设施和科技水平稳步提升,农业防灾减灾能力逐步增强,农业生产发展水平明显提高。

(一)加大水利和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实施 “强塘固房”“美丽河湖”、百项千亿防洪排涝、农村饮用水达标提标、“海塘安澜”等工程,持续开展水库除险加固,中小河流、农村河道综合整治,对山塘、河堤、海塘堤坝、闸站等进行提升改造,消除安全运行隐患,恢复和提高蓄水、灌溉、排涝和抗旱能力,着力构建洪能防、涝能排、旱能抗、环境优美的河道、灌排水等水利设施网络,提高农田排涝和农村防灾能力。二是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2010年,省委省政府作出部署,通过8-10年努力,力争全省建成800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整体达到亩产吨粮生产能力。经过持续努力,全省已建成并上图入库粮食生产功能区810万亩。我省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的做法和成效得到了中央高度关注和社会广泛认同,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经验连续四年写入中央一号文件并在全国推广。三是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我省于2012年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截至2018年底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755.6万亩,有效改善了农田基础设施和土壤肥力,提高了粮食生产能力。机构改革后,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由农业农村部门统一管理实施。我省按照要求,积极开展“十二五”以来高标准农田建设情况评估,着力摸清底数;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和高效节水灌溉,至2019年底全省累计建设高标准农田1900万亩,其中2019年建成144.4万亩、同步发展高效节水灌溉26万亩,超额完成农业农村部下达的年度建设任务。

(二)切实加强耕地质量提升与保护。在确保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数量稳定的基础上,加快推进耕地质量建设和保护。一是加强耕地地力培育。组织开展标准农田质量提升工程和“沃土工程”,实施商品有机肥应用补贴政策,创新开展耕地培肥景观化示范园(带)建设,大力推广耕地质量保养综合技术,促进地力培肥和耕地用养平衡。二是加强耕地质量监测。完善全省耕地质量监测网络布局,推进“三区四情”耕地质量综合监测点建设,建成以16个国家级和324个省级长期定位监测点、715个国控和1500个省级农田土壤污染防治监测点、6917个耕地质量动态变更调查点为支撑的监测体系。三是加强垦造耕地质量建设。在垦造耕地工程中做到科学设计施工,通过土地平整、修建灌溉与排水设施,实施耕作层土壤剥离再利用、地力提升等措施开展耕地提质改造,努力提高耕地质量。

(三)全面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工程。2018年8月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沙巴体育平台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的意见》,启动了“三年行动”计划。通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使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形态有机更新,破解耕地碎片化、村庄用地无序化、农村发展低散弱问题,努力探索利用土地要素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高质量发展、建设“诗画浙江”大花园的新路子。目前乡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程指标体系、工作体系、政策体系、评价体系初步建立,全省已批准实施工程410个,涉及85个县(市、区)1436个行政村248万农民,土地面积1140万亩。已建成高标准农田41万亩,新垦造耕地8.3万亩,复垦农村建设用地2.9万亩,生态整治修复面积13万亩,治理污染土地7000亩,带动消除经济薄弱村279个。

(四)强化种业育繁推和科技支撑。将现代种业发展纳入财政支农政策扶持范围,重点选育产量高、品质优、抗性强的新品种,加快推广优质品种、专用品种,目前已累计收集种植保存优异种质4100份,繁殖更新种质2450份,鉴定评价1200份。组织开展农作物特别是特色作物良种重大科研联合攻关,综合产、学、研、推等各部门优势资源,积极构建种业科技创新平台。杂交稻、常规稻、油菜、西瓜、番茄、花椰菜等作物育种居全国领先水平,“甬优”系列籼粳杂交稻创百亩示范方平均亩产1032.04公斤、最高亩产1106.39公斤,居全国领先水平。大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和新型农作制度,广泛开展绿色高产创建,积极推进“肥药两制”改革和粮食生产“机器换人”,加快转变生产方式,实现绿色生产、高效生产。推动粮食生产“数字化”转型,加大育秧、施肥、植保和社会化服务等领域的数字化技术应用,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1.1%。

(五)完善财政支农投入机制。根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财政支农体制机制改革的总体要求,不断完善财政投入机制,着力构建集中财力办大事财政政策体系。一是强化项目资金统筹。围绕保障主要农产品供给安全、农民稳定增收和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等目标,省财政按照“因素法”切块下达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等专项资金,由各地结合当地实际在省定框架和使用方向范围内自主立项和分配使用,统筹支持粮食生产功能区、高标准农田、耕地质量监测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改善,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模式推广应用,现代种业育繁推一体化发展等方面。二是加大基础设施投入。省财政按因素法下达省级造地改田资金,支持保护耕地和乡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省统筹补充耕地补助、农村宅基地复垦新增耕地补助、灾毁耕地复垦补助、耕地保护补偿、保护耕地和生态修复管理等。对高标准农田和高效节水灌溉设施建设,省财政在中央财政补助基础上,分别再给予200元/亩和120元/亩的补助。三是加大人才培育引进。积极落实大学毕业生从事现代农业相关扶持政策,对在省内直接从事现代农业并符合相关条件的大学毕业生,由市、县(市、区)财政给予每人每年10000元补助,补助时间为3年。省财政每年预算安排9000万元,支持实施“千万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对参加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学员给予差别化补助,促进农民劳动技能和就业水平提高,增强农民创业增收能力。积极争取中央农民培训补助资金,深入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工程,大力推行农民田间学校模式,支持农村青年创业兴业。

三、着力补短板强弱项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

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短板在“三农”、重点是“三农”、关键在“三农”。下一步,我厅将按照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要求,联合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自然资源厅、省水利厅等部门,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积极吸收提案相关建议措施,按照农业高质量发展要求,落实“藏粮于地 藏粮于技”战略,围绕保障供给,强化保量、保供、保质、保安、保育等方面,加快补齐农业生产发展短板,切实增强防灾减灾能力,发挥农业供给战略后院和压舱石作用。

(一)协同联动抓好防灾减灾。牢固树立抗灾夺丰收思想和“减灾就是增产”理念,完善抗灾救灾预案,积极落实应对措施。一是加快推进水利工程建设。开展水库除险加固100座,加固干堤及海塘堤坝100公里,综合整治山塘500座,圩区治理20万亩,建成美丽河湖100条(个),治理中小流域500公里,推进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对山塘、堰坝、涵闸、泵站等进行提升改造,逐个销号排除风险隐患,提高农村地区防洪排涝和抗旱能力。二是加强灾害预警系统建设。开发建设全省山洪灾害预报预警系统,做好灾害预警预报,提升山区小流域山洪灾害防御能力。以智慧水利省试点为抓手,继续深化钱塘江防洪减灾数字化平台建设,加快推进浙江省江河湖库水雨情监测在线分析服务平台建设。三是加强联防联控机制建设。强化部门联合沟通会商,完善灾害预报预警和应急响应机制,科学研判气象灾害发生趋势,加强病虫害监测预警,指导农民主动避灾、科学防灾。加强抗灾救灾技术指导,落实种子、化肥、农药等农资应急储备,搞好应急调剂调运,指导农民恢复生产。

(二)统筹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根据《沙巴体育平台沙巴体育平台切实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 提升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的意见》,报送我省实施意见,进一步健全“五统一”农田建设管理新体制,在继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同时,加快推进老项目区提标改造,持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确保全省300亿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坚持因地制宜、创新示范、融合推进,探索建设一批“设施齐全、道路畅通、科技先进、农田肥沃、高产高效、绿色生态”的高质量高标准农田。二是坚守耕地数量红线。建立健全永久基本农田“划、建、管、补、护”长效机制,落实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按照《沙巴体育平台办公厅沙巴体育平台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行为的通知》要求,坚决制止各类耕地“非农化”行为,坚决守住耕地红线。三是强化耕地质量红线。继续加快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化肥定额制、有机肥替代、绿色防控、农牧结合资源化利用等投入品减量增效先进适用技术,促进耕地地力改善。对“旱改水”质量提升工程,深化完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覆盖耕作层等措施,加强农田防洪排涝能力和土壤肥力建设,确保提升耕地质量,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四是守护农田生态红线。加强耕地土壤污染防治,采取工程、生物、农艺等措施,有效改善和提升耕地土壤生态环境,构建土壤污染治理的技术体系。建立完善耕地质量调查监测与评价制度,完善耕地质量监测网络,新建12个 “三区四情”耕地质量综合监测点,进一步加强预警预判,优化监测运行机制。开展耕地质量年度调查监测成果更新,定期发布评价结果,研究统一耕地评价补偿标准,充分运用好监测评价成果。加强受污染耕地风险管控,充分发挥高校、科研院所的作用,组织实施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试点示范,带动全省农田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开展。

(三)深入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一是坚持“多规合一”。加快推进村庄规划编制,着力从规划层面为推进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提供方向引领和要素保障。重点针对耕地碎片化问题,按照集中连片要求,大力推进农用地整治,推动存量建设用地复垦和盘活再利用,统筹村庄发展目标、生态保护修复、耕地保护、产业发展空间等,提高工程实施的集成效益。二是坚持因地制宜。通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开发利用低效园地荒芜土地等宜耕地、复垦废弃宅基地、闲置建设用地和工矿用地等途径垦造耕地10万亩。到2020年底,全省完成500个以上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覆盖300个乡镇、2000个行政村,其中建成100个示范工程。三是坚持建管并重。对新垦造耕地项目,通过熟土覆盖和土壤培肥,增加土层厚度和土壤有机质,对未经耕地质量等级评定的项目不予通过验收。加强新垦造耕地后续管护,落实管护资金,签订管护协议,明确在管护期限内种植农作物,新垦造水田应保证每年种植一季以上水稻等作物,不得改变土地用途,防止耕地抛荒弃耕。

(四)规范设施农业生产用地拓面增量。持续完善设施农业用地管理政策,支持和保障现代农业健康发展。一是进一步规范设施农业用地使用。明确设施农业用地按照原地类管理;简化设施农业用地取得方式,设施农业用地不按建设用地审批,实行备案制;规定设施农业用地使用期限,与土地承包期或土地经营权流转合同确定的期限相衔接。二是进一步强化设施农业用地服务与监管。全省统一使用设施农业用地监测监管系统,所有设施农业用地 “上图入库”,对申请、备案、经营使用等进行动态监管,规范设施农业用地使用。三是进一步保障生猪养殖用地。根据生猪养殖重点项目清单及种养大户、养殖企业需求,组织项目所在市、县“一对一”上门对接、“量体裁衣”定方案,切实保障生猪养殖用地需要。

(五)深化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一是抓好科技成果转化。建立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支持科技人员以专利许可、转让和技术入股等方式转化科技成果,不断提升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水平。推进农技推广机构服务创新,强化农业科技需求与成果对接,发布主导品种与主推技术,努力保持我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位居全国前列。二是做好推广示范应用。加强农机农(牧)艺融合,突破机械化难题,协同推进农机化技术应用,进一步巩固提升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大力推广良种良法和“千斤粮万元钱”等新型农作制度,积极开展粮食高产高效示范创建,推广高产高效种植模式。三是用好数字技术赋能。加快建设数字“三农”协同应用平台,引进试验推广适用智能化农机装备,加强人工智能、北斗导航、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在“三农”领域的应用。加快现代信息技术与“三农”工作深度融合,用数字化引领驱动农业农村现代化。

(六)加快推进农业绿色生态发展。一是以“肥药两制”改革为引领,围绕国家农业绿色发展试点先行区建设目标,着力构建农业绿色发展的制度体系和长效机制,推进农业生产向清洁化、循环化、生态化转型。力争今年单位耕地面积化肥用量小于410千克/公顷,农药使用量小于0.17千克/亩,全省商品有机肥用量稳定在100万吨,主要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92%以上,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推广面积1000万亩。二是加快开展农业绿色发展示范创建,建成绿色发展先行县30个、示范区500个(省级100个)、生态拦截沟渠100条、高标准美丽牧场100家,水产养殖尾水处理10万亩。以县域为单位整建制开展精品绿色农产品基地创建,新增绿色农产品基地面积10万亩,绿色食品300个。三是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推动实现食用农产品农安码合格证特色产业和规模主体全覆盖,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省级监测合格率保持98%以上。

(七)大力发展种业育繁与推广。一是推动实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攀高工程,支持参与新品种选育等农业技术攻关,实施产业技术项目200个,培育具有国内竞争力的综合型种业集团2家以上。二是持续抓好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工作,推进种苗类资源建圃保存、种子类资源入库保存。围绕粮食、园艺、果树、畜禽等特色主导产业发展,牢牢把握种业“芯片”主导权,加强优质高产品种选育和推广,优化品种结构,优化种子储备布局布点,提高供应能力。充分利用我省早稻、籼粳杂交稻和常规晚粳稻育种资源和人才优势,依托中国水稻所、省农科院、宁波农科院、嘉兴农科院,着力打造具有全国竞争力的优质稻种,努力保持杂交稻、常规稻、油菜等作物育种水平位居全国前列。三是深入开展种质资源精准鉴定、深度评价,建立健全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省市科研院校、生产经营主体共同参与的保护体系,推动建立浙江省种质资源大数据库,促进共建共享。四是进一步健全省、市、县三级示范体系,加快推进示范点物联网建设,创新“云展示”等方式,充分运用好全国性、区域性和全省性展示活动,努力把浙江打造成“现代种业强省、特色种业大省”,成为全国“看禾选种”富有影响力的重要窗口。

(八)大力培育农业专业人才。一是实施乡村人才振兴行动,统筹传统农民、返乡大学生、回归乡贤、村集体组织带头人、本土新农民等各类人才培育,打造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三农”人才队伍。以“规模化、组织化、产业化”为导向,深入实施万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提升工程,新培育示范性家庭农场1000家,累计培育省级以上骨干农业龙头企业500家。二是实施农业产业领军人才、青年农场主和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养行动计划,加强乡村产业职业经理人、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等专业人才培育。三是优化人才交流培养机制,落实事业单位科研人员兼职离岗创新创业政策,支持沙巴体育平台科研人员带技术、带项目投身乡村产业振兴。深化农业技术人员职称制度改革,畅通农民申报农业技术人员职称渠道。四是加强教育培训资源整合,推进“互联网+培训”,建设“云上智农”的浙江版—“浙农云”,打造全省统一的乡村人才培育品牌。2020年培训各类农村实用人才7万人、高素质农民1万人,培育农创客2000名。

感谢省政协农业和农村委一直来对“三农”工作的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欢迎继续给我们提宝贵意见和建议。

联系人:厅农田建设处陈再时、严英军;电话:0571-86757330,86757309


浙江省农业农村厅

2020年10月11日


打印 关闭